杯弓蛇影不用怕
似蛇非蛇的动物


文章出自:博物 2013年第01期

标签: 地球村公民   

“啊!有蛇!”即使蛇年快到了,许多人对蛇还是没什么好感,人们看到又细又长又无足的动物时,总会条件反射地发出这样的叫声。其实,世界之大,长成这个样子的又岂止是蛇?很多细细长长的动物,常常被误认为蛇。在它们之中,有些是为了适应环境而变成蛇形,有些则是故意要让别人认为自己是蛇……
蛇蜥

蛇蜥:一摔就碎的“脆蛇”

这大概是和蛇最像的一种动物了,它和蛇的关系也最近。蛇蜥是一类没有腿的蜥蜴,一般体长20厘米,我国浙江以南都有广泛分布,但是由于行踪隐秘,所以很少被人发现。它们喜欢在林下的落叶堆和松软的土层中钻动,寻找蚯蚓、昆虫为食,日久天长,四肢退化了。在民间,百姓称之为“脆蛇”,因为把它摔到地上,身体会断成两截,甚至好几截。其实这并不稀奇,不少蜥蜴尾巴都会自我切断,分散天敌的注意力。只不过蛇蜥的尾巴特别长,真正的“身体”只占全部体长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剩下的全是尾巴。所以它的尾巴脱落时,人们会误以为它的身体“碎”掉了。我们由此可以把它和蛇区别开:蛇的身体大部分都是躯干,而且也不会断尾。此外还有两个更明显的差异:蛇蜥有眼皮,会眨眼,蛇则一直要睁着眼;蛇蜥有外耳孔,蛇则看不到“耳朵”。

蛇蜥的尾巴很容易断,这就是它被称为“脆蛇”的原因。

蚯蚓:过度发育的“蠕动蛇”

蚯蚓被达尔文誉为“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因为它可以大量翻动土壤,并且吃掉枯枝败叶,转化成肥沃的泥土,对植物生长来说,是大大的功臣。你可能会问:谁会把蚯蚓错认为蛇呢?一般的蚯蚓当然不行,但如果你见到一米长的蚯蚓呢?蚯蚓中有一个家族:巨蚓科,里面就有很多“重量级”成员。在我国南方,分布有巨型的环毛蚓,比如四川峨眉山上,就可以见到近一米长的环毛蚓在路边爬行。这还不是蚯蚓的极限长度,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地区,有另一种巨蚓科的蚯蚓,身体可以长达3米,直径2厘米!它在地下钻动时,地面上的人甚至可以听到它翻土的声音!

巨蚓

蚓螈:鲜为人知的“化骨蛇”

这是一类神奇的两栖动物,它不属于有尾目(蝾螈、大鲵等),也不属于无尾目(青蛙、蟾蜍),而属于第三个目:无足目。它们的脚和眼睛都已经退化,而且连尾巴都几乎消失了,所以它的身体几乎是躯干。蚓螈的身体有很多环节,看起来很像蚯蚓,但其实那只是它皮肤上的皱褶而已。它一般体长30厘米左右,但有些种类能长到1.5米!所以被误认为蛇是很正常的。中国唯一的蚓螈种类——版纳鱼螈,就被当地百姓称为“化骨蛇”,因为他们认为被这种奇特的“蛇”咬后,人的骨头都会化掉。其实,蚓螈是无毒的温和角色,只爱在地里钻动,捕食小虫。雌性的蚓螈还是个好妈妈,虽然不能用体温孵卵,但它会用身体把卵围起来守护着,依靠身上的黏液使卵保持湿润。如果卵掉了出去,它还会用脑袋把卵顶回来。

蚓螈
蚓螈的头部

蝶蛾幼虫:虚张声势的“大眼蛇”

蝴蝶和蛾子的幼虫,肥硕而又行动缓慢,是鸟类眼中的“大香肠”。为了逃避天敌捕杀,肉虫们想出了各种方法,其中一个就是把自己伪装成蛇。一些天蛾科的幼虫,胸部背面会有两个大眼斑,甚至还能显示眼珠的高光,美术天赋十分高超。当遇到威胁时,它们就把头缩起来,鼓起胸部,让胸部变成一个蛇头的样子,同时眼斑也会显得特别大。而凤蝶的幼虫更胜一筹,它们不但在胸部背面长有眼斑,受惊时还会从头部伸出一个叫“丫状腺“的腺体,呈黄色或者红色,不断地颤抖,像极了蛇的舌头!丫状腺还会散发出一股怪味,视觉和味觉的双重打击,往往会让鸟类退避三舍。

责任编辑 / 张辰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