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蓬
随风打滚的离别草


文章出自:博物 2011年第10期 作者: 王辰 

标签: 草木庄园   

飞蓬的花比较细小,并不起眼;花开过后,生有白色絮状毛的果实成熟后,被风吹得聚集成团、在地上滚动,风更大时会被吹得漫天飞扬。如今在城市中,飞蓬依然是不起眼的常见野草。

黄帝仿生学

早在上古时,某个部落里,有位年轻人正盯着一丛野草,呆呆地看得出神:那野草的果实细小,生有黄白色的毛,看上去就像一团乱絮;许多絮状白毛聚集起来,凑成一个大球儿,在风的吹拂下滚动着前进。那年轻人如有所悟,忽然想通了一个道理—打着滚儿向前走,会不会比较省力?于是他几经钻研,尝试过如同马戏团海狮表演一般踩着石球前进,尝试过拥抱着圆柱形的树干滚动,终于他有点厌烦了,觉得,球形太罗嗦,不如扁片儿的圆形节省材料。于是,在野草团的启迪和不断尝试的双重作用下,这个伟大的上古人氏,发明了最原始的车轱辘,并继而拼凑出了车的形状。他沉溺在发明创造的欢乐中,决定用构成车的横木和直木作为自己的名字—他自称“横木直木氏”,翻译成古语,就是“轩辕氏”,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黄帝了。

黄帝的仿生学发明,模仿的对象是一种叫做“飞蓬”的野草。这故事很可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史书上所谓的“上古圣人见转蓬始为轮”。虽然有歌功颂德的嫌疑,但飞蓬打滚儿的特性和车轮的诞生,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离别如蓬各自飞

古人认为飞蓬是种头重脚轻的野草,根基浮浅,经常会被大风连根拔起,继而整个植株都被吹得满地打滚儿。宋朝编纂的辞典《埤雅》中,称飞蓬打滚儿的时候往往相逢,所以“蓬”字是从“逢”字得来。能打滚儿的草叫“蓬”,能飞的蓬草,自然就是飞蓬了。飞蓬细小的果实借助风力飞上天空,飞向远处,去执行传播后代的重任。即使曾经在地面上一起打过滚儿,大风起兮,也终究会被吹得分崩离析,各自飞去不同的地方。

正因为如此,古代的诗人总喜欢用飞蓬来比喻分离。大诗人白居易曾在河南亲历过一次饥荒,看到一家兄弟不得不四散逃难,有感而作诗,称“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用秋末的飞蓬来比喻各奔东西。经历了南宋灭亡的文人陈德武,则干脆说“时序去如流矢,人生宛如飞蓬”,用来表达光阴似箭、人生坎坷。说到底,还是诗仙李白看得开,与杜甫即将分别,李白指指自己,又指指杜甫,说,“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管他什么分离呢,先喝了酒再说。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