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的梦想,野孩子的家园


文章出自:博物 2006年第05期 作者: 许秋汉 

标签: 博物广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节”!每年5月高考志愿报名表上的百十来字,将会影响到一个少年一生的命运。当我们面对这张命运之纸,不知如何落笔的时候,脑海深处是否会闪现出那些从小就徘徊不去的悬疑:关于浩瀚宇宙、洪荒大地、生命文明、时间空间...洞悉它们是全人类的亘古愿望,几乎从降生伊始就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在成年时代伴随着命运抉择即将到来之际,如果这些愿望被重新点燃,我们如何在大学这个求知的殿堂中寻找自己的座位?本期《博物》将为我们描画一张大学专业与童年梦想的对照图。

或许你不相信浪漫梦想与现实社会真的会有很多合拍之处,也不论那些志在高远的宿愿是否足以照亮前程。在选择大学专业之时,我相信每个持笔填空的少年都会想到:“我要成为什么人?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在中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甚至“两膀一晃千斤之力,双手会写梅花篆字”。这是古代民间为我们描画的英雄人物之完美形象;“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则是先哲圣贤向往的典雅生活。西方的“博物”时代充满传奇:麦哲伦驾着帆船检验地球形状;达尔文满世界找生物化石;达·芬奇则在自己的工坊里一边从人体结构中探寻宇宙之谜,一边画《蒙娜丽莎》,设计直升飞机。而在如今,只要选中了隐藏于大学中的“博物”专业,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追赶古代的英雄圣贤。

传统的博物学在如今的大学专业中早已化整为零。尽管许多学科与“博物”相距甚远,但追本溯源,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源自总纳天地万物的“博物”世界,正是它开启了文明的探索之门,直指人类内心深处的求知本能。在学科专业划分日益精细的今天,科学的发展也终将回归于“博物”的本源——那是一种包容万象的广阔视野、万物息息相关的综合思维,以及一种通向终极的永恒情怀。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