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传奇
标签: 瑞士

幸福的味道
剥开金色的锡箔纸,泛出淡淡金属光泽的巧克力伴随着甘美的芳香呈现眼前。轻轻咬下一块,巧克力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而口中的那一小块已经在不经意间融化了,可可的芳香在牙齿间回味。即苦即甜,滋味万千……
为什么会有这般感受?因为巧克力质地物的颗粒细小,平均直径小于25微米,用肉眼观察几乎看不见。而且它本身还有非常稳定的晶体,在37.5℃的口腔中就开始融化,并有极好的流动性和滑润性,不会滞留在牙齿和口腔中,这就是为什么“丝般润滑”成为巧克力脍炙人口的广告词了。
当醇香、甜蜜的味道盈满口腔后,一种难以言表的愉悦应运而生。这种感受更多的是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有关。美国有一部电影就叫做《多巴胺》,这个古怪的词其实是人脑中一种分泌物的名称,它能使人产生幸福、愉悦的感觉。如果你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心生甜蜜,那不用说,你的多巴胺开始工作了。科学研究表明,吃巧克力时,会刺激人脑分泌一种叫“苯乙胺”的分泌物,而它能刺激多巴胺的产生——据说这就是情人节送巧克力的原因!
诸神的美食
1893年,一个姓赫尔希的美国人从芝加哥的“哥伦布地理发现展览会”上买到了一部脱脂机,随后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农场开始了他的巧克力生产,很快就变为这一产业的大亨。他用赚到的钱在农场一带逐步修建起一个叫赫尔希的城镇,这就是美国有名的“巧克力镇”。而他生产的巧克力,在中国就是“小身材,大味道”的“好时”。
责任编辑 / 李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