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博物系
初访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这只标着“民国五年制”(公元1916年)的虎标本在玻璃窗内注视着来来往往的学生,它现在就存放在生命科学学院的二楼大厅。

百年前的“博物系”
穿过辅仁路、京师路一直向西后向北,就能看到门口悬挂着多块牌匾的生命科学学院大楼,这里有两个国家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和生态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学生在这里可以直接面对多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专家学者,1904年成立的博物系是现在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

1932年的毕业学生照

几十年以来从各地搜集来的鸟标本。
实验课大多被安排在下午,所以在这个周二午后,我们透过各个实验室的门缝都能看到学生们忙碌的身影,大二的同学在植物实验室观察海带组织,大三的同学正在生化实验室中提纯组织中有活性的酶,隔着组培实验室的玻璃门也能看到一群白大褂们紧张地忙碌着。
“我们几乎每门专业课大多是由理论、实验或实习三部分组成,动手能力和野外观察能力非常重要。”正在做生化实验的大三学生王继涛说这个学期的植物分类学和昆虫学他最感兴趣。
从小就喜欢“逮虫子”的王继涛告诉我,他早在1995年上初一的时候就已经与师大的生命科学学院结缘,那时他还是个年年热切盼望参加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组织的生物夏令营的中学生。“那几年仿佛就是盼望着这5天而过,那本由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夏令营指导手册》都快被我翻烂了,当时领我们认植物、认昆虫的老师让我崇拜不已,不仅是他们能告诉我们每一种植物、昆虫的名字、习性,还传授给我科学家严谨、务实的精神……”从学生到领队,再到进入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大一时成为生物夏令营的带队老师,可以把与动植物亲密接触作为专业的王继涛在一步步实现着从前的梦想。
责任编辑 / 张迪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