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
满架蔷薇一院香
标签: 草木庄园

粉团蔷薇Rosa multiflora var.cathayensis
分布:华北、西北部分省区,以及我国东、南沿海省区,现已广泛栽培。正统的野生蔷薇分白色花和粉红色花,白色花名叫野蔷薇,粉红色花为变种,名为粉团蔷薇。野生的蔷薇大都单瓣,园艺学家在其基础上,培育出了重瓣、花多的变种,供人观赏。
入夏的标志
蔷薇本没有那么旖旎的名字。最初的蔷薇名叫“墙靡”,据李时珍的考证,“此草蔓柔靡,依墙援而生”,因蔷薇攀援蔓生的姿态,由是得名。后来人们把“墙靡”二字分别加上了草字头,在长久的流传之间,出现了错别字的替换,于是写成了现在的“蔷薇”——这个名称自汉朝起就已经为人所使用了。
蔷薇立夏开花,是初夏来临的标志,也是文人墨客怀念春光苦短、寄托情愫的花朵。北宋黄庭坚知名的《清平乐》词中说道:“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当蔷薇花开,天气炎热,草木繁茂,再也寻不到丝毫春季的气息。春风中的经典花朵们——桃花、李花、海棠或者梨花,它们在开花的时候,都只是羞怯地生出嫩叶新芽。蔷薇与之不同之处在于,花团锦簇的粉嫩雪白,衬托着浓厚的墨绿色叶子。先叶后花,因而无怪古人不肯将蔷薇与那些春花相提并论,而要将之划规夏花的行列了。

落红无用
唐朝着名诗人贾岛也专门写过蔷薇,只不过不是赞颂,而是讽咏。庭园中不栽桃李,而是种植了蔷薇,于是贾岛诗曰:“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子自知。”这里贾岛引用了春秋时魏国发生的一段掌故:魏人子质得势时,保举过一群亲朋好友为官,到他落难,却没人愿意伸手相助。“春种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春种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这本是讥讽子质识人不明,如同栽错了花,却被贾岛移花接木,以蔷薇和蒺藜都有尖刺伤人,故意混淆,说蔷薇夏季没有树阴,秋天没有可供食用的果子,不值得刻意栽种。
唐朝时人们对于蔷薇的喜爱程度,尚不及喜爱紫薇、凌霄,甚至还不如杨花。很多人的观点与贾岛略同,蔷薇既无树阴,又无果实,茎上的尖刺能够伤人,想来想去,只不过是个装点篱笆的材料。纵然蔷薇开花也算娇艳,落花也算令人怜惜,但依旧改不了唐朝人对这种花卉的偏见。晚唐时期,一些文人用雨打风催后凋落的蔷薇,来比喻摇摇欲坠、满目疮痍的帝国,“满阶狼藉许多红”,些许落花,终究不能拯救大唐于水火,只不过留给后人些哀叹罢了。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