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场
洋流赐予的宝藏


文章出自:博物 2009年第06期 作者: 王莎萌 

标签: 海岸   博物广知   

海洋里到处是鱼虾,但并非到处都是渔场。只有那些鱼虾贝类大量聚集,并且方便捕捞的海域,才能称之为渔场。这些为数不多的渔场究竟分布在哪儿,怎样形成,让我们逐一盘点这些海洋中的“宝藏”。
宁静的纽芬兰渔场
纽芬兰岛附近的海域气候寒冷,很多极地生物在此栖居,海面上漂浮着随拉布拉多寒流而来的冰川,北上的墨西哥湾暖流与寒流在此交汇,渔船往来穿梭,宁静而忙碌。

洋流造就

海洋“沃土”

“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捞一只小尾巴尾巴鱼……”如果开船出海随便在哪儿撒几网,很可能就出现这首童谣描述的场景。虽然占地球表面70%的海洋中,蕴藏了巨大的鱼类资源,但它们的分布却极不均衡:有的海域鱼虾稀少;有的则是鱼儿多得自己能蹦上船来——这些鱼虾天然密集的海域就是渔场。渔场没有固定的边界限制,鱼群虾群之所以能集中于此,适宜它们生长繁殖的水深、水温、光照、盐度、地形,还有食物,各方面条件一个都不能少。造就这些条件的因素很多,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海洋中最普遍的水文现象——洋流。

海洋中寒暖流交汇是最常见的渔场成因。冷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产生了局部对流,使下层海水抬升,呈弓穹形或峰峦形流动,把沉积在底层的营养盐类和有机质碎屑带到上层,以此为食的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成为鱼类的饵料,诱使鱼群到此觅食。另外,鱼类都有自身适宜的水温和盐度,冷暖洋流间的水温差和盐度差,在交汇时形成了无形的“水障”,禁锢了鱼群的活动范围,使鱼群集中形成渔场。

冷暖洋流对对碰

流隔渔场

冷暖洋流交汇形成的流隔渔场多远离海岸,属于外海渔场。在世界知名的大渔场中: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和不列颠群岛的北海渔场都属于流隔渔场。

从格陵兰岛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与北上的墨西哥湾暖流在加拿大纽芬兰岛西北的海域交汇。洋流卷起的养分,让浮游生物迅速增多,为鱼群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形成了它们的“自助餐厅”。1508年,英格兰的探险家塞巴斯蒂安·卡波特率领两艘帆船向北极进发。船队在经过冰岛和格陵兰岛后,到达拉布拉多半岛,迫于寒冷的天气,船队改向西南方向行进,无意间在纽芬兰岛附近发现了隐藏已久的“宝藏”——纽芬兰渔场。

速冻渔船
流隔渔场离陆地较远,为了让捕获的水产回程抵岸时依旧保持新鲜,现代化的渔船上都配备了速冻仓,把捕捞上来的水产第一时间冷冻。这样即使是出海大半个月,也不用担心水产变质腐烂,扩大了出海捕鱼的活动范围。

纽芬兰渔场盛产鳕鱼,卡波特曾在日记中记载:“这里的鳕鱼多得不需用渔网,只要在篮子里放块石头,系上绳索沉到水中再提上来,就能装满鳕鱼。”以至于后来在欧洲,纽芬兰渔场被冠以“能踏着鳕鱼群脊背走上岸”的地方。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