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之棕榈家族 南国风情


文章出自:博物 2008年第02期 作者: 王辰 

标签: 草木庄园   

棕榈、椰子、槟榔……各种高大威猛的棕榈科树木,似乎成了热带城市的标志,正如北京的街道两侧满是奥运宣传标语,正如西安的巷陌之间洋溢着羊汤和泡馍的味道。棕榈家族的树木们永远挺拔雄壮,叶片宽大,遮天避日,树干粗壮,敦实浑厚,时而在树干顶端的叶子丛里,冒出些细碎的小花——如此的树木们,成帮结伙站立在街边,令人不得不感叹满眼都是热带风情。
草木ID卡
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
分布:原产我国长江以南,现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种,温带亦可栽培,但冬季需以棉草包裹,防寒保暖。

艺多不压身

棕榈科的植物虽然高大,但开花却细小而密集

大文豪苏东坡曾作《棕笋》诗云:“赠君木鱼三百尾,中有鹅黄子鱼子。夜叉剖瘿欲分甘,箨龙藏头敢言美。愿随蔬果得自用,勿使山林空老死。问君何事食木鱼,烹不能鸣固其理。”被苏轼津津乐道烹而食之的,并非真正的鱼子,而是棕榈的花——棕榈花黄,小而繁多,又名“棕笋”、“棕鱼”,将开未开之际正好食用。苏轼还在诗序中说:“蜀人以馔佛,僧甚贵之,而南方不知也”,似乎使用棕榈花的风尚始于蜀地。古人所爱棕榈,正在于棕榈树几乎任一部位,都可为人所用:“青青棕榈树,散叶如车轮”,如此宽大的叶子,常被用于制作蒲扇,或可把棕榈叶分为细丝,制成刷子状,驱赶蚊蝇,兼有清香。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棕皮,以此中纤维制作绳索,入土千岁不烂,亦可用于编制衣帽;棕榈叶柄煅炭入药,具止血之效。正因棕榈各处均可为人所用,故而南方民谚说:“千株桐,万株棕,世代儿孙吃不穷”,给予了棕榈高度的评价。

借地脉以北上

棕榈自长江流域向南,各处都可作为行道树栽种

如今野生棕榈多分布在长江以南,即便北方栽种,深秋时节也要穿上棉衣稻草,包裹严实,以御风寒;但在秦岭北坡,棕榈不必人为更换冬装也可存活,甚至早在秦朝,咸阳到潼关一带也有棕榈分布。秦朝曾在骊山修建“温泉宫”,其间主要布景树木之一就是棕榈。至若西汉,文学家扬雄作《甘泉赋》,描述温泉宫外景致,骈文曰“攒并闾与苃葀兮,纷被丽其亡鄂”,其中“并闾”和“苃葀”正是如今所谓的棕榈和薄荷,一个“攒”字透露了棕榈并非野生,而是人为栽种。尽管古时气候和如今有所差异,但导致棕榈北上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秦岭的花岗岩断层之间,富含温热地下水的缘故。

神奇家族

袖珍椰子高一般不超过1米,在花卉市场上以观叶植物的身份出现,只有在外界环境适宜时才会开花

棕榈科植物在分类学上属于单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大多都是草本植物,然而棕榈家族天赋禀异,不似同为单子叶的水稻小麦、兰花水仙,纤弱低矮,孱弱娇柔,而是拥有着粗壮树干。常见的单子叶植物,能够生长得如此茁壮,除了棕榈,也只有香蕉和各类竹子而已。用作行道树或观赏的棕榈科植物,最为高大的当属王棕,植株最高可达30米,多见于海口、三亚、深圳等南方城市;棕榈家族中最常见的低矮种类,是如今花卉市场上常见的袖珍椰子,最高不过一米挂零,原产于中美洲,因其低矮小巧,便于盆栽,已逐渐成为观叶花卉中的新宠。

草木ID卡
Cocos nucifera
分布:主要产于热带地区,我国多见于华南、西南各省,尤以广东、海南、云南、台湾最为常见。

椰子果·椰子身

各类椰子壳制品在南方旅游市场上最为常见

无论作为伟岸的行道树,或是作为美味食品,提到棕榈家族,便不得不提到椰子,若到海南或云南旅游,椰林大道的景观,椰汁饮料,椰子壳制的装饰品,所见所闻所感,似乎都被椰子打下了深刻的热带印记。尽管关于“最大果实”的名号,椰子仍旧和菠萝蜜竞争,致使众说纷纭,无法得出统一结论,但椰子果实依旧为人喜爱:椰肉(实际是未熟的胚乳)可直接食用;成熟的椰肉可用于榨油或制作糕点;椰汁除了饮用之外,因其中含有生长物质,可作为组织培养的促进剂,用于科研。然而令人感觉硕大的椰子果,在古汉语中却恰恰用于比喻人的微小——人头如椰子大,其中的万卷书向何处安放?正因如此,“椰子身”一词常被用作自比渺小。最为偏爱“椰子般微小”的诗人,非陆游莫属,陆游曾作诗曰“莲花池上容投社,椰子身中悔着书”,又说“一身只付鸡栖上,万卷真藏椰子中”,以至大之果实,作至小之比喻,无怪阅读古汉语的时候,常常容易产生理解的偏差了。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