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蔺
根如铁帚 花似罗衫


文章出自:博物 2011年第04期 作者: 王辰 

标签: 草木庄园   

马蔺是一种耐受力较强的植物,即使在较干旱的环境中也能生存。在一些城市中,马蔺也被栽种于路旁、荒地上,即使无人照顾,每到春季也能见到它开着蓝紫色的花朵,顽强生长。
马蔺又名马莲、蠡实、紫蓝草,生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中,以及华东、西南部分省区,常见于路旁、荒地上,由于能够耐受较强的盐碱性,因此在放牧过度的盐碱化草场上生长较多。马蔺因为耐盐碱、耐践踏、根系发达,可用来保持、改良水土。

白居易谈早餐

初至苏杭的白居易,对于早餐心怀着无限困惑。他眼睁睁地看着一群孩童,在草丛里头猛刨,之后拎着些嫩叶幼苗,心满意足地走开了。下人们解释说,这群孩子是挖野菜的,补贴家用,改善伙食,他们挖的就是一种叫做“马兰”的野菜。听到此处,白居易不禁皱起了眉头——人人尽说江南好,怎么此地民间的生活如此艰难呢?连“马兰”这等野草都要当作蔬菜,还声称是什么味美佳品。

白居易之前所在的中原地带,“马兰”是种车马道边常见的杂草,叶片与燕麦相似,狭长扁平,坚韧干涩,连牲畜都不乐意吃的,唐朝的本草学家把这种杂草叫做“马蔺”。怀着对于早餐的疑虑,白居易写下了几行诗句,曰:“离离幽草自成丛,过眼儿童采撷空。不知马兰入晨俎,何似燕麦摇春风。”其实,白大诗人这回是犯了个可以理解的错误:中原地区说的“马兰”确实是马蔺,叶片像燕麦的那种,而苏杭一带所谓的“马兰”,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野菜,味道甘甜细腻,与马蔺那牲畜不食的叶子不可同日而语。

马蔺的叶片扁平,形如韭菜。
到了花期,就像野草从里开出了精致的花。
马蔺的近亲鸢尾已成为各地广泛栽种的花卉,而马蔺有时也被栽培用作观赏。

坚强的“马刷子”

马蔺本来和“马兰”毫无干系,最初它的名字就一个字儿:荔。《说文》中称,“荔”就是马蔺,由于它的根部刚硬坚韧,可以制作刷子。于是马蔺的茎叶被称作“荔草”,果实叫“荔实”。由于马蔺制作的刷子质地粗硬,人们多用它来刷马匹,于是马蔺渐渐有了个新名字,叫“马帚”,民间则称之为“铁扫帚”。就这样,“荔草”变成了“马荔”,又因为“荔”字的谐音被渐渐误传,“马荔”分别演变成了马蔺、马兰、马莲,而在医药学那边,“荔实”也终于变成了谐音的“蠡实”。

都是谐音惹的祸,江南地区好吃的“马兰”,和中原地区坚硬的马蔺,才被混为一谈。到了明朝,还有人为白居易翻案呢,说碰上饥荒,马蔺用热水焯了,也能凑合当菜吃,想想这生活才叫真的艰苦朴素。其实,作为常见杂草,马蔺一直被人们看作生命力顽强的象征,直到当代的话剧里还有个经典台词,说:“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而在30年前,当老一辈人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边跳皮筋儿边喊的口号,“小皮球,香蕉梨,马莲开花二十一”,说的也是路边常见的马蔺。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