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飞鸟身边的秘密


文章出自:博物 2007年第04期 作者: 郭冬生 韩烁 

标签: 动物世界   

羽毛对于人类而言,可能等同于羽绒服或鸡毛掸,可能等同于古时的雕翎箭,等同于鸡毛信,或者等同于印第安人头顶的装饰;但对于鸟类而言,无论飞翔或者保护,羽毛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羽毛,注定承载了太多故事,无论是关于鸟类本身,或是关于人类文化的传承。

毛将焉覆?

鸟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大特征何在?产卵?似乎乌龟啊蛇啊也产卵吧……能飞行?蜻蜓蝴蝶一类的昆虫,甚至蝙蝠,它们不是鸟却都能飞……于是,最佳答案顺理成章地产生了:鸟类具有羽毛。

无论是华丽的孔雀、优雅的天鹅,还是聒噪的喜鹊、勤劳的燕子,试想,当它们全部褪去羽毛,是怎样的一种状态?烧鸡状或烤鸭状,惨不忍睹。对于鸟类而言,尽管看上去它们的整个身体都被羽毛覆盖,但确实有一些地方,皮肤之外是不长羽毛的,那些皮真的如烧鸡般赤裸着,只不过是被其他部分的羽毛遮挡住,不容易看到罢了。鸟类身体上着生羽毛的部分叫“羽区”,相对的,不着生羽毛的部分称为“裸区”,鸟类的腹部、背部、颈部、体侧等多个位置,都有裸区存在。

至于羽毛的作用,最容易想到的,自然是飞翔——翅膀和尾部的羽毛是飞翔不可或缺的部件,而全身披挂的独特造型,使鸟类的身体轮廓呈流线型,也能够减少飞行的阻力。除此之外,羽毛的另一大作用就是保护:烧鸡状的赤裸皮肤显然太脆弱,披上羽毛,防御力能提高不少;利用保护色隐蔽身形,也是羽毛保护作用的间接表现;当然,保暖,是羽毛保护鸟类的另一项功能。说到保暖,我们可以看看冬天的麻雀。很多人有这种感觉,麻雀到冬天就变成“球形”,其实不是它们吃胖了,而是把羽毛膨胀了起来,充分利用羽毛之间的空气当作保温层,抵御严寒。

羽毛vs鳞片
蝴蝶翅膀上的鳞片在功效上与鸟类有异曲同工之处:鳞片构成的花纹,有些和周围环境相似,便于蝴蝶隐藏,有些形状怪异、颜色鲜明,用以恐吓天敌,也有些图案可以起到吸引异性的作用。但羽毛的另一作用——飞翔,却是蝴蝶翅膀上的鳞片所不具备的;即使翅膀上的鳞片全部脱落,蝴蝶依旧可以飞,而飞羽全部脱落的鸟类则难以飞行。

冬换夏更

记得有两个谜语,猜我国城市,是这么说的:冬天穿背心——邯郸(寒单);夏天穿棉袄——武汉(捂汗)。人类当然不会真的这么傻,穿衣服总会随季节更替,冬暖夏凉。相比之下,鸟类似乎一年到头都是那么一身羽毛,看上去似乎没什么变化,其实则不然——羽毛是要定期更换的,和人类春秋两季换衣装一样,鸟类一年也更换两次羽毛。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