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矫正“世界观”
标签: 生活百科

切下一片水晶球
眼镜的诞生,源自13世纪英国学者培根的一次偶然发现:一次雨后,培根在观察叶片上的雨滴时,发现雨滴下的叶脉被放大了,而且格外清晰。于是,他回家找出一个水晶球,割下一片球面并模仿雨滴盖在书上,透过球面,书上的文字果然放大和清晰了不少。培根把它镶上木框再配以木柄,变成了类似现代放大镜的东西,这就是眼镜的雏形。

镜片最初一直用水晶制作,但昂贵的价格只有富人才能享用得起。后来,高透明度的光学玻璃以低廉的价格取代水晶成为镜片的主导。但玻璃镜片很容易破碎,于是在1937年,一种叫亚克力的塑料镜片问世,虽然它结实耐用却透明度较低,不久就被弃用了。直到1954年,法国工程师从制作飞机座舱的树脂材料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树脂镜片。所谓树脂,是一种天然酚醛类有机物,容易获取又价格低廉,用它制作的镜片既轻便又结实,而且透明度与光学玻璃无异,现在已经是镜片王国的“至尊”。
“独眼”镜
在《名侦探柯南》里,怪盗基德右眼挂着的圆形单片眼镜就是早期眼镜,也称作“单照”。这种早期眼镜需要卡在眼眶上才能用,经常影响观看而且很不舒适。单照在明朝流传到中国,聪明的工匠艺人将一对单照合在一起,架在眼睛上,再用绫绢系于脑后,取名“”(音“爱戴”),而镜片的深浅度数则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来标明。

古董眼镜
在西方,类似的双片眼镜无需捆绑,而是配上手柄,随看随举。后来,人们又发明出更方便佩戴的眼镜。用两支“腿”替代原来的绫绢或手柄,这样,眼镜就可以架在鼻梁和耳朵上,与现代的眼镜相比这种眼镜没有鼻托,镜腿要勾在耳朵后面才能固定住,所以又叫古董眼镜。古董眼镜的框架一般是用金丝、象牙或玳瑁等名贵材料制作,也是一种工艺品。

也叫“感光镜”。在阳光下,它是一副深色墨镜,而在室内,它又变得和普通的眼镜一样透明无色。镜片能“变色”的奥秘是因为镜片中混入了卤化银。本身无色的卤化银在遇强光时,分解成黑色的银离子和卤素,镜片就变得黯淡。而卤化银分解后,银离子和卤素依旧紧紧挨在一起,当回到光线不充裕的地方,它们又重新化合成卤化银,镜片又变得透明。
隐形眼镜
把眼镜镶嵌在眼眶里,这种设想早在16世纪达?芬奇就曾提出过,还用透明的动物胶质滴在角膜表面来试验,但没有成功。直到上世纪50年代,真正的隐形眼镜诞生,达?芬奇的梦想终于实现。隐形眼镜是由柔软而且透明度很高的硅胶类化合物制成的,如今,还有装饰的作用:带有黑边的隐形眼镜,可以延伸瞳孔的轮廓,让眼睛看起来又大又亮,而佩戴彩色隐形眼镜还能体验一把“波斯猫”的感觉。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