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感受“全球第一”


做功课是种选择
“题海战术”,这个对我们中国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的词,居然在哈佛现身了。这里的本科生或是研究生每个学期通常会选3~5门课,而每门的课业负担都相当繁重。以我修过的肯尼迪学院的一门“法制与政治发展”为例:每周上课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上课之前,老师通常会留预习作业,上百页的阅读材料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事。一个学期要完成政策分析千字小论文10篇,8000字学期大论文一篇。如果同时选5门课,每天所需要完成的阅读量就可想而知了。更让人难以抉择的是校园里各种丰富的课外活动。世界各地的业界精英、政界首脑、学术名流经常汇聚哈佛,每天关于各种讲座、演出的海报铺天盖地。
刚来的第一个学期,我过得甚是痛苦,总感觉顾此失彼,恨只恨自己分身乏术。后来发现,不仅仅是我,包括美国同学在内的绝大多数同学都无法完成全部的功课。去和教授交流,教授笑曰,“我也不认为你们会完成我布置的全部功课啊,但是,我还是要这么做!”对于来自中国,把“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功课”作为合格学生标准的我而言,这种做法实在是匪夷所思。
经过苦苦思考,我终于在接近学期末的某天顿悟了:哈佛的“海量战术”实际上用心良苦。它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取舍、如何选择”。
的确,总有一天学生会步入社会,我们所面对的不可能总是恰好可以定时定量完成的任务,而人生的旅途就更加繁复多变。一个人可以有怎样的修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如何作出选择。一个极端的例子便是如今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当年盖茨亦是在就读哈佛的时候作出了自己的重大取舍。
责任编辑 / 童晓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