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号重返三大洋


文章出自:博物 2006年第06期 作者: 小青 

标签:

这可不是铁皮玩具!它是一艘真家伙! 就是它,于2005年4月2日出发,2006年1月22日返航,一路穿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完成了我国首次海上环球科学考察的重任,创下了中国海洋科学考察史上时间最长、考察里程之最。今年5月末,它又开始了环球考察的后续航次,这次航行将历时100天,现在,它应该颠簸在太平洋的怀抱里。还好,趁着出航前的宝贵停靠时间,我们呼吸着海港咸咸的空气,踏着摇摇晃晃的扶梯登上了“大洋一号”。船长陆会胜带领我们走进大船迷宫一样的肚子里,处处都是新奇。
环球考察路线
“大洋一号”科考船在历时近300天的环球考察中,共经过6个航段,其中在太平洋内曲折往返了4个航段,然后又穿越大西洋和印度洋;最长的一个航段中,船员们113天没有踏上陆地,对陆地的渴望可想而知。

大洋一号传奇

在青岛的团城码头,我们远远就看到了醒目的“大洋一号”:在海港的众船中间,“大洋一号”并不是最大的,但它粉刷一新的雪白船身一下子将周围其他船只都比下去了。“大洋一号”四个大字写得虬劲有力。走近船边时,它就高大得只能仰视了!在陆地边停靠的日子里,这里依旧是船长与船员的办公地点,平日的养护一点也不能少。

主机 大船的心脏
这一对主机就是大船上被称为“心脏”的核心部件,它们各自带动一个1600KW的发电机,负责给全船各个角落大大小小的设备供电,船上的照明系统用电仅有50KW左右,可见其他电气设备用电量之大。
在海平面下工作
“大洋一号”里就像一个迷宫,上下四层有多个通道相连,为了节省空间,楼梯都又窄又陡,有防水作用的大铁门厚实沉重。很多工作岗位就是在完全靠灯光照明的机舱里,完全处在海平面以下。

从运煤到环球科考

“原来这是一艘运煤船。”无法想象吧!“大洋一号”的前身是1984年前苏联黑海船厂建造的“地质学家彼得安特罗彼夫号”,最初它确实是一艘科学考察船,但是却从来没有从事过科考工作,而是被收购它的一家企业用来运煤。1994年它来到中国时除了船壳以外,其他部件已经破旧不堪。紧接着,一项名为“大洋一号海洋科学考察船现代化增改装”的工程在中国舰船设计研究中心启动了。

2004年,崭新的“大洋一号”出现在世人面前等待第一次环球远航时,它已经成为我国装备最先进的综合性考察船:全新的导航装置、全球定位系统、动力定位系统、超过国外同类船舶的实验室面积,以及淡水与热水处理装置、网络接口、更好的居住条件它甚至进入世界最先进的海洋考察船之列。

责任编辑 / 张迪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