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生命线


文章出自:博物 2008年第06期 作者: 穆夏 

标签: 汶川县   

岷江支流杂谷脑河上的理县薛城,高耸的山体被震得酥松,滑坡冲出长长的灰色坡面——这是发生在汶川地震后的一幕。对比之前已经长出植被的小规模旧滑波,这次地震产生的滑波从数量和规模上都显示了其剧烈程度。

2008年5月12日下午,很多人经历了生命中最漫长的一个22秒:山崩地裂的震动,等到大地平息,家园已经变成废墟。地震本身不仅是巨大的灾害,像汶川这样发生在山区的强烈地震过后,极易引发大量的崩塌和滑坡等次生灾害。

汶川地震过后的次生灾害不但破坏巨大,最为生死攸关的是,崩塌和滑坡给救助的道路设下一个个障碍,就像震断了大地的无数血脉。在薛城,虽然损失不大,但山体滑坡堵住了连通汶川地区的道路,使得救援人员和物资迟迟无法抵达灾区。这些道路只要早一秒通畅,就能救出更多的生命,抚慰更多受伤的心灵。

5月14日,经过不分昼夜的努力,抢修队终于打通了薛城连绵1公里的大型滑坡塌方路段。再继续推进,直到15日晚,汶川终于在望。这条线路至今一直保持畅通,可供大型车辆通行。相继被打通的条条道路,如同条条血脉,送去人力和物资,也给需要抚慰的土地和人们带去源源不断的希望。

责任编辑 / 徐韵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