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彻梅花三弄
唐宋诗词中的三色梅花


文章出自:博物 2008年第03期 作者: 王辰 

标签: 博物广知   

古人所谓的梅花,分为白梅、红梅、黄梅三色,各色梅花,各有说辞。李白杜甫之类的唐朝诗人为何没有知名的咏梅诗篇?唐人和宋人对于梅花的态度怎会截然不同?花木兰“对镜贴花黄”的装束是否与梅花有关?三种不同颜色的“梅花”,在唐宋诗词之间,随着文人墨客的心境变迁,分别演绎着各自的兴衰故事与传说。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关于梅花与雪的纠葛,仅此一句,便已描绘妥当,只是留下这段诗句的作者往往被人遗忘,搜寻宋人“卢梅坡”的大作,知名作品也仅两首《雪梅》而已,至于作者本人,则被冠以“生卒年月不详”之名,敷衍了事。

只区区一十四字,便展现出了梅花的诸般特性——花色洁白如雪,气味清郁馨香,开花的时节,正是落雪隆冬。纵然前有三苏,再前有李杜,咏梅的名句之中,似无人能出其右。同为宋朝文人,同样描绘梅花瑞雪,同样用字简洁,相比名不见经传的卢某,王安石的名号则响亮许多。“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如今孩童背诵的咏梅诗词中,王丞相这一首当算知名,用字简练,描绘梅花三大特性,与卢诗异曲同工。

白梅

赞梅之风兴于宋

白梅
梅的品种可分为果梅和花梅两大类,人类最初偏爱果梅的味道,而欣赏花梅之风,自宋朝起尤为兴盛。如今用于观赏的白梅,较为知名的品种,有“玉碟型”和“绿萼型”等。

无论卢梅坡或是王安石,咏梅的诗句之所以流传,似乎多少占了些古人的便宜——唐诗之中,描绘梅花的诗句甚为寥寥,以梅入诗的风尚,自北宋而始,于是宋人不用冥思苦想,如何超越李白杜甫白居易一群文豪。正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如今耳熟能详赞颂梅花的诗句,大都出自宋朝文人的手笔,所写内容,也无外乎赞颂梅花洁白的外表、清香的特质,以及傲雪怒放冻不死的顽强精神。“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如此诗句,单独念来,都是绝妙好词,看得多了便知,无论如何赞美梅花,也赞美不出新意。

其实梅树早在先秦时期,就已为人所用,直至宋朝,才被拿出来评为隆冬不怕冷的开花模范,正如大熊猫活了上万年,如今才被列为国宝一般。《诗经》有云:“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那时候刀耕火种,肚子问题比较重要,梅子用来吃,酸酸甜甜,权且充当调味品,至于梅花是否优美,还没人细细琢磨;诗经中的句子,说梅子熟啦,大龄女青年跟谁结婚好啊,用的比兴手法,后来由此还演变出了个冷僻的成语,叫做“摽梅之候”,意为男女大了当婚嫁。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