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女生总动员!


文章出自:博物 2006年第07期 作者: 苗国华 陈昊 王萌 萧放 

标签: 文化文明   

七月七夕,开封的大街小巷人潮滚滚、车水马龙——两旁,商贾小贩们一家紧挨一家叫卖磨喝乐(一种七夕土塑人偶)。这些人偶有的用雕花木栏做底座,有的拿红纱装饰,有的甚至还镶嵌着珍珠、象牙!“水上浮”同样十分走俏——黄蜡铸的玉兔、大雁、鲤鱼,绘上油彩就成了栩栩如生的工艺品。更别说那些以瓜雕刻出花样的“花瓜”、各式精美的小点心和系着红蓝彩绳的豆芽菜了。人们流连其中,争相购买……这段出自《东京梦华录》的描述,仿佛把我们带到北宋时期的开封城,融入七夕节繁华热闹的气氛中。时光流转,几百年后的今天,当又一个七夕来临的时候,女孩,请跟随我们的脚步,过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

镜头一 借我一双巧手

广东番禺石基镇

寂静的夜空中,点点繁星交织成一幅巨大的天幕。习惯了埋头苦读,我几乎要忘记了看星星的爱好。然而今天,在数不清的星光中,我在寻找它——织女星。因为明天就是七夕了。

织女星是夏夜星空中着名的亮星之一,所以我很快就找到了它。传说织女是天上神仙世界中的巧妇。她纤纤玉手,飞舞金梭,能织出彩霞般的锦绣。七夕节“乞巧”的传统由此而来。所谓“乞巧”,大概的意思就是向织女乞求获得一双巧手。东晋的葛洪在《西京杂记》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我们能从古代文献中见到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了。因此我们这儿,七夕也被称为“乞巧节”。

乞巧的方式,各地都不相同。最常见也最古老的乞巧方法是穿针孔——如果可以一口气穿7枚针就算是得到织女“真传”了。但仔细想想,那么多人同时穿针,竞争在所难免。谁想成为最后一名呢?这也是我今晚找织女星的原因。对着织女祷告,让我明天拿个第一名!

责任编辑 / 童晓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