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再寻梦
全国大学生绿色营


文章出自:博物 2007年第05期 作者: 赖家蓉 

标签: 德钦县   山地   博物广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小读过的书不知有没有过万卷,但大大小小的考试测验应该有好几千吧。为了解救已经麻木的大脑,大学期间的出行计划应该提上久违的日程。没有导游的催促,没有家长的陪同,只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努力的目标和一段在路上的快乐日子。
白马雪山下的这片森林最终被立法保护了下来,静静地享受着晨曦的雾气。

如果没有社团活动,我的大学生活一定还是像高中一样百无聊赖,至多是由学校和家的“两点一线”变成了宿舍、食堂和图书馆的“三点一线”。

刚入学,我迫不及待地加入了七八个社团,大多数社团伴随着10元的报名费石沉大海,只有一个名叫山诺会的户外运动环保社团走进了我的大学生活。从此,硕大的背包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2006年,我代表社团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绿色营,和其他3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环保社团骨干一起,前往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了我们的“雪山再寻梦”。

第一次的“再”寻梦

 “雪山再寻梦”的“再”还要从12年前说起。1995年,云南德钦县准备砍伐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南侧1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这里栖息着200多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野生动物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师奚志农在环保作家唐锡阳帮助下奔走呼吁,暂时保住了这片林子。之后,为了进一步呼吁人们关注滇金丝猴的栖息地,唐锡阳老师组织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代表远征考察白马雪山。10年后,我们也怀着自己的小小梦想,行程上千公里,重走10年前那群热血青年的寻梦之路。

离开父母的保护和束缚,同一群同龄人一起生活20多天,对于我们中的许多人来讲都是一次新奇的体验;而到自然中去,久居城市的我们抛下平日的防卫与成见,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一切,这也未尝不是一次特殊的尝试。队伍到了德钦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施坝。这个绿水环绕的小村里,没有手机信号,几乎没有电视,一群傈粟族人在这里安静地生活着。

责任编辑 / 李磊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