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挥杆族
厦门大学高尔夫球协会

厦门大学的同学常能在周日看到这样的景象:一队人手持球杆,在高尔夫球场的打位一字排开。他们将球杆摆动几次,然后发力挥杆,地上的白球腾空而起,在“果岭”(高尔夫球场球洞周围的草坪)的绿茵上空划出漂亮的弧线,而挥杆者的身体则顺势定格……这些人不是高尔夫职业选手,而是厦门大学高尔夫社团的成员。

紧张是高尔夫的大敌,不管是肌肉,还是心理上。学会放松是高尔夫初学者的第一节课。
平民化的“校园贵族”
厦门大学在2006年推出了高尔夫课,还是一些专业的必修课。因为高尔夫课,社团的三位创始人也在这时候走到了一起。
三位创始人徐晓舟、陈智达和陈龙峰分别是来自金融系、会计系和艺术系的男生。一开始,打高尔夫球只是为了完成选修课的学分;但当课程结束后,运动的优雅魅力让三个坚持学完的同学走到一起。最终,高尔夫社团成立了,加上创始人,第一批队员只有16个人。
有人说,高尔夫高不可攀,是标准的“贵族运动”。但厦门大学高尔夫社团的成员却告诉我们,高尔夫也可以“平民化”。社员一般都在漳州校区的南太武练习场练习,费用是两个小时15元,数量不限。厦门校区名奕园练习场收费是3元钱就能打30个球。比起一般游泳一场2个小时15元来说,练习高尔夫完全能以大众化的价格出现。器械上也是,和500元左右的网球拍相比,高尔夫球练习杆一支最多不过200元,就是一双轮滑鞋的价格,同学还是可以接受的。社团每周组织固定训练,还有高尔夫球知识讲座、球场参观、观看比赛视频 ……新兴的高尔夫社团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着同学,人气越来越旺,现在已经拥有130多名成员。
责任编辑 / 萧潇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