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
更饶深浅四般红
标签: 草木庄园

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分布:原产于热带亚洲,自唐朝传入我国,现于南北各地广泛栽培,除作观赏花卉外,也可作药用,民间多用其花叶染指甲。
孤傲的凤凰
唐末年间,偏安浙江的吴越王钱,做了件大失人心的决定:将名士吴仁璧沉到钱塘江里去!这是吴越王平生所铸的大错之一,而唐末进士吴仁璧,只不过是屡次三番拒绝了吴越王的邀约,不肯入其幕府,为这个并非大唐正统的君王效力。吴仁璧自喻清高,写下《凤仙花》诗以名志,诗云:“香红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凤仙花形如凤凰,诗人自己就像这孤傲而高洁的神鸟,非梧桐枝不栖。诗句里或许还把吴越王讥笑为“冷蝶饥蜂”,抑或,蜂蝶之说,只是诗人的观察入微——凤仙花少有昆虫光顾,以至古人认为:“此草不生虫蠹,蜂蝶亦不近,恐亦不能无毒也。”
吴仁璧是我国最早描绘凤仙花的人,并因此而丧了命。凤仙花源自印度,唐朝传入我国,李时珍把凤仙花描绘为“头翅尾足俱具,翘然如凤状,故以之名”。吴仁璧死后,吴越王钱深有悔意,并重用了吴仁璧的女儿,凤仙花也由此而越发显得高贵,元朝甚至有人将凤仙花看作舜帝演奏仙乐《箫韶》前来朝贺的凤凰化身。

从稀有到遍及
唐宋时期,来自印度的凤仙花实乃稀有之物,宋朝人将之称为“金凤花”,把这种花草的珍贵,与黄金相提并论。宋朝喜爱吟诵花草的诗人徐致中,曾描述过凤仙花的珍稀:“鲜鲜金凤花,得时亦自媚。物生无贵贱,罕见乃为贵。”南宋光宗的李皇后因为名字中带了“凤”字,为了避讳,皇宫之中特意将凤仙花改称“好女儿花”——能够栽在宫廷御苑中,可见彼时凤仙花的珍贵。
由于凤仙花适应力极强,到了明朝,这种草花在我国栽培已十分广泛。凤仙花色彩多样,有鲜红、淡红、玫瑰红、淡粉、纯白等颜色,享有“更饶深浅四般红”的赞誉。不过除却观赏,民间百姓乐于栽种凤仙花,则是看重了它的实用功能——凤仙花民间俗称“指甲花”,把花和叶子一起捣碎,加入少许明矾,糊在指甲上,用棉布包裹过夜,如此染过三五次后,指甲上的鲜艳颜色十天不褪。因为易成活,又为妇女们所推崇,所以凤仙花在村头墙角,比比皆是,成了明清时的常见栽培花卉,直至如今,一些村镇的老房旧院周围,依旧栽有凤仙花。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