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中元迎秋凉
标签:






秋之新语
收起折扇、卷起凉席、吃完这个冰镇的西瓜,便不再吹奏这些属于夏天的曲调——秋天来了(图1)。七月是玉簪搔头,紫薇浸月(图2),晨光、薄雾,思归的禽鸟(图3),微黄的叶子上,小虫体察到季节的转换,便开始轻拍手脚,演奏起秋天奏鸣曲(图4)。七月是丰收的季节,“瓜月”当之无愧,古人吃的“瓜”和现在主要作为水果的甜瓜是近亲,不过一般被当作蔬菜食用。(图5)在瓜菜丰饶的七夕节,姑娘们月下穿针,盼望自己心灵手巧,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这都是多么美丽的景象。(图6)
七月的另外一些名字有:兰月、桐月、霜月、上秋、早秋、肇秋、夷则、申月。
说起农历七月,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七月》的诗句——“七月流火”,曾让很多人误解为七月酷热难耐、热浪阵阵。实际上“流火”指的是秋季黄昏后,天蝎座的“心宿二”——“大火”星向西而下。七月给人的体验,不但暑气渐退,而且秋风中带有丝丝凉意,正合它“火逝”和“凉月”的别名。
秋天在七月向人们蹒跚而来,这对于经历了酷暑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舒缓。古人用“首秋”、“孟秋”、“初秋”、“肇秋”、“新秋”等别称来表达对秋意的盼望和体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风夹杂着萧瑟的秋雨,吹散一夏的炎热。人们与夏季作别,俗话说“秋扇见捐”,本意就是入秋后,家家户户把团扇收起不再使用。
七月万物成熟,瓜熟蒂落,农人享受劳作一年后的丰收喜悦。《豳风・七月》中就有“七月烹葵及菽”和“七月食瓜”之句,“葵”和“菽”是古人常吃的蔬菜,“葵”就是今天的冬苋菜,“菽”泛指豆类。而古人最早作为蔬菜食用的“瓜”,是今天我们用来腌渍酱菜的菜瓜,后来也泛指各种瓜果。“食瓜”作为七月重要的习俗,格外受人重视。传说织女也主管着人世间的瓜果,于是宋人多在七夕将各种瓜雕刻出精美的图案,变化出各种花样,称之为“花瓜”,甚至用瓜来做“瓜灯”,在七月的乞巧节、中元节点上。瓜作为古时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七月成熟、在七月食用、在七月演绎出各种民俗,七月由此也被人们称为“瓜月”。
七月里有两大重要的节日:乞巧节和中元节。乞巧节又称“七夕”,在七月初七纪念牛郎织女,古时女子在这天穿针引线、月下乞巧、祈盼姻缘,七月因此被成为“乞巧”、“巧月”、“巧秋”。别称“河鼓”的牛郎星在七月的晚上格外透亮醒目,所以又称七月为“河鼓宵明”。
责任编辑 / 徐韵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