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网瘾”元凶


文章出自:博物 2006年第03期 作者: 杨智辉 

标签: 读心术   博物广知   

如果你上网总是超过预计的时间,断网后心里也总觉得不踏实,并且觉得现实生活并不如网络中的精彩刺激,那么小心了,你可能已经“网络成瘾”了。当大家不由分说呵斥网瘾时,让我们摒除偏见,把躲在网络背后、藏在人心深处的真实原因找出来!

我爱internet

十年前,很少有人听说过internet,“网虫”说不定还会被人误以为是蜘蛛。但当蜘蛛摇身变成“搞网络的”的今天,网络已经与生活密不可分,甚至让人欲罢不能。于是大家惊呼“上网也会成瘾!”是的,已经有人专门开始研究“网络成瘾症”了。

心理学家把网络成瘾定义为“强迫性的过度使用网络和剥夺上网行为之后出现的焦躁和情绪行为”,是一种过度使用互联网行为的心理疾病,集中在15-45岁的人之间。患上此症的很多人都会出现在现实中模拟网络的行为,比如会把桌面当键盘敲,甚至考试时写姓名会写上自己的ID号。“网络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调查报告显示,在北京, 11.8%初中生患有此症,而高中生中则升为15.97%。照这样计算,仅北京的学生就有15万人左右患有“网瘾”,扩散到全国,数量就更惊人了。于是,在internet的狂潮面前,有人开始“say no!”

那么上瘾为什么

这么多人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肯定存在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思路似乎有些狭隘,纷纷把矛头指向了网络。谁都知道网络只是个“物”,自古对“物”的迷恋都不少见,恋物癖更是数不胜数,不过大家似乎都在自己喜欢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着,这和网络的汹涌袭击还是不太一样。之所以网络可以如此“勾魂摄魄”,究其原因,有个至关重要的词起着作用,那就是——互动。

真正让人沉迷于上网的,肯定不是搜索资料查阅信息,这些只是工具,而我们的目的则很鲜明,而只有充满了互动性的事物,才会让我们忘记了自己原来的目的,被“牵着鼻子走”。设计这些聊天工具或者是网络游戏的人不自觉地应用了心理学的原理,让上网的人主动去获取信息或者是参与到游戏当中去,网络的这种性质其实是一种让人交流的互动平台,因此比电视、书本更加吸引人。有些网游公司为了让游戏更加吸引人,都会去各大院校招收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责任编辑 / 张娟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