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勺刀叉
代替手,送入口


文章出自:博物 2009年第09期 作者: 崇梓 

标签: 生活百科   博物广知   

刀叉、筷子、勺,是人手的延伸,是一日三餐里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们既能“赴汤蹈火”,又能避免徒手吃喝时沾染油污。随着人类餐饮的变革,这些就餐工具也在逐步升级,让吃饭也变成一种技术。

餐刀

不许剔牙!

早在1.5亿年前,人类祖先就学会把石片磨出锋利的刃,做成石刀挂在腰上,既可御敌防身,还能切割食物,可谓一刀多用。专门只用来进食用的餐刀,最早出现在7000年前的黄河流域,从那里出土的一对骨制刀勺组合,说明当时的国人已开始注意用餐时的“风度”了。

在古时,中式餐刀与西式餐刀有很大不同:中式餐刀两边开刃顶部尖,与其称为刀,倒不如说更像短剑,不过它早已淡出了中国人的餐桌。而古代的西式餐刀则是单面开刃的经典刀形,与如今不同的是它刀头仍然尖锐。直到17世纪,法国的红衣主教黎希留,看见宴会上很多贵族用刀尖当牙签,很不雅观,遂下令“宴会用的餐刀,刀尖必须磨圆”,才有了今天餐刀圆头单刃的模样。

刀叉勺的秩序
吃西餐很讲究礼仪,所以餐具都有特定的摆放位置和顺序。通常一套餐具中有两把餐叉(头盘叉、正餐叉),三把餐刀(正餐刀、鱼刀、黄油刀)和一把汤匙。
头盘叉、正餐叉:两者并无差别,只是为了盛取冷热食物而分的,置于餐盘左侧。
正餐刀:适用于除鱼类的各种菜品,摆在餐盘右侧,刀刃向里。
鱼刀:专用于切割鱼类食物,刀刃锯齿较大,摆放时要横在餐盘前,刀柄向右,刀刃朝向餐盘。
黄油刀:专用于切割和涂抹黄油、奶酪,无刀刃,类似于小铲,置于面包盘中。
汤匙:只用于汤类,放置在头盘叉与正餐叉之间。

餐叉

一尖即一指

餐叉最早出现在中国商代,跟现在的三齿叉、四齿叉不同,那时它只有两个齿,并配有专门放置用的竹鞘。后来,筷子的出现让餐叉退出了国人的餐桌,变成了厨房里的厨具。

西方的餐叉最早出现在公元10世纪的拜占廷帝国,也就是我们宋朝前后。在这之前,人们都是用手抓取食物吃,并以用手指的多寡来区分身份,平民是五指齐下,贵族只用3个手指,但用手抓不免沾有汤汁,于是贵族们改用3个齿的叉子代替3个手指。不过,当时的教会认为食物都是上帝恩赐的,用餐叉取食是对上帝的不敬,所以餐叉并未流行起来,更多的时候,贵族们把它当作餐桌上打架争斗的武器。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