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去赶考

我国科举制度实行了1300余年,选拔出数百万名官员,为社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考试,除了检验学习成果,更主要的目的是选拔—从一大群人中,怎么找到优秀的人才?考试是一种相对比较公平、合理的制度。我国从2000多年前就有官办、民办的教育机构,人们到这里读书学习,而国家也以各种考试来选拔人才,除了书面笔试答卷,还有许多别的方式。
小有成就=综合素质
我们现在用“小有成就”来形容在某方面取得一些成绩或达到一定水平,但是这个词本意,其实是表示通过一种考试。
西周时代,我国就有了学制为九年官办的学校。这可不是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这九年的学习要分阶段考核,考核不光看书面成绩,还要求“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第一年,考核学生是否熟读精典、在学习中有没有建立自己的兴趣和志向;第三年,考核学生对学习是否依然坚持和专心,是否与人和睦相处;到了第五年,考核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否广博,对师长是否亲敬;到了第七年考察学生在学问上是否有见解,能够选择适当的朋友。到达了以上标准,才叫“小有成就”。
责任编辑 / 刘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