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国立大学
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


文章出自:博物 2011年第05期 作者: 刘亭文 

标签: 北京   寺庙   宫殿   博物馆   奇妙博物馆   

中国明清两代的“国立大学”是什么样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到那里读书?那里的学生又怎样学习?这次让我们来到北京“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这是一组按照古制“左庙右学”而设的建筑群,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肩负着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科举考试和祭祀孔子等多项功能。

形如玉璧的教室

这座黄色琉璃瓦的建筑叫“辟雍”,是皇帝亲自到“国立大学”国子监讲课时用的专用教室。这座辟雍建于清代,仿照的是2000多年前周朝的古制,中心建筑是正方型的,四周环绕圆型的水池,形如一块玉璧。古代“辟”与“璧”为通假字,所以此处辟字应读为“必”;而国子监的“监”,应读为“荐”,是官署的意思。

皇帝专场报告厅

辟雍为帝王讲课专用场地,内部非常华丽,帝王宝座前“金砖漫地”,屋顶绘了金龙,一切都是皇家最高规格。从清朝康熙皇帝起,历任皇帝都必须要到辟雍给国子监的学生们讲一次课。皇上讲课时,学生们在殿外听,有专人负责“传声”,皇帝讲一句,传声人高声向外重复。

帝王校训

国子监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以红色为底,上面用黄、绿两色的琉璃瓦装饰,非常美观。牌坊正反两面都是乾隆皇帝御笔题字,正面是“圜桥教泽”,反面为“学海节观”。这个牌坊类似现代大学的校训,勉励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同时表示帝王对教育的重视。

古代课堂

图为孔子授课时的雕像。从周代起,政府就设立了教育机构,而“国子监”作为教育和考试的专门机构,出现在隋朝。早期国立大学的学生主要是官员家子弟,到了明代,如果有官员推荐,平民家的子弟也可到这里读书。古时上课的形式比较随意,有时就像大家集体讨论,后来制度越来越健全,国子监的学生,平时就在在辟雍四周的教室中上课,形式与现代相仿。

责任编辑 / 刘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