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湾彩陶
石器时代的前卫艺术

右上:面罐
这只17厘米高的陶罐盖子被塑成猫头鹰的样子,它曾经用来盛放什么?它的形状意味着什么呢?在柳湾,这样造型奇特的陶罐出土的还不少。
左下:开始彩色生活
4600年前清晨的柳湾,大家庭里的男人们已经出去打猎了,女主人倒出盛在不同花纹的彩陶罐中的粮食晾晒,装着彩色陶纺轮(右)的纺车也是重要的生产工具。
这只17厘米高的陶罐盖子被塑成猫头鹰的样子,它曾经用来盛放什么?它的形状意味着什么呢?在柳湾,这样造型奇特的陶罐出土的还不少。
左下:开始彩色生活
4600年前清晨的柳湾,大家庭里的男人们已经出去打猎了,女主人倒出盛在不同花纹的彩陶罐中的粮食晾晒,装着彩色陶纺轮(右)的纺车也是重要的生产工具。
走进黄河上游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氏族公墓群所在地——柳湾,这里的彩陶带来的是一个从壮大到衰落、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彩色往事。绚丽多彩的氏族文化记录在一件件形状与纹饰不断变化着的陶器上,它们记录着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鼎盛时期的繁忙场面,它们是黄河文明的代言者。
彩陶流出的河
“森林变成了光秃秃的浅山,河床变成了高高的台地,雨水冲垮了山上的古墓葬,于是,顺着小沟,彩陶流成了河,……真的,在湟水河流域,古老的彩陶流成了河。”参与柳湾墓群发掘的作家张承志在《北方的河》中这样描述着柳湾的山水和彩陶的丰富程度。
柳湾是青海省东部乐都县一个安静的小村庄,黄河上游重要的支流湟水河从村前缓缓流过。1974年前后,在平整土地就近取土的时候,村北的柳湾坪台地上顺势滚落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陶罐。当时村中恰好有两位解放军某部的医生在进行巡诊,于是医生们把发现的情况汇报给了当时青海省革命委员会文化教育局。
他们也许未曾想到,这之后进行的大规模挖掘揭开了我国黄河上游最大的一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社会公共墓地的神秘面纱!村北12万平方米的坪台上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1730余座墓葬(据后来估算这里的墓葬至少也在2000座以上),出土文物近4万件,其中仅彩陶就将近2万件!柳湾也因墓群的发掘而闻名中外。
责任编辑 / 张迪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