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听觉世界


文章出自:博物 2008年第09期 作者: 张劲硕 

标签: 动物世界   博物广知   

蝙蝠能够收发超声波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蝙蝠选择超声波的理由,竟然是和吃饭密切相关;大象的耳朵之大可谓诸多动物之最,然而它们却能够听到频率极低的声音;蜘蛛的耳朵长在腿上也就罢了,一只蜘蛛竟然生有很多个耳朵如果听觉是认知世界的基本手段之一,那么在动物们听来,这个世界与人类熟悉的世界,非但不尽相同,而且大有奥妙。

《说文》曰:“听,聆也。”人类对于“听”的解释,如同“恒等于”一般的废话。陆游诗曰“夜阑卧听风吹雨”,辛弃疾则是“听取蛙声一片”,诸葛亮谏言主张“开张圣听”,李商隐则颇具意境地写下了“留得枯荷听雨声”听觉之于人类,一方面可以用来感知身边的事物,另一方面,也可用于相互交流,但这些或美妙或悠远,或令人心旷神怡,或使人感极而悲的声音,能够被“听”到,一定要依赖世间最为高端的听觉器官耳朵。

纵然人类耳朵的结构再精巧,对于声音的理解与描绘再出神入化,想把万籁尽收入耳朵中,却也无法实现人类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听到的声音频率为16~27000Hz(一般认为的范围为20~20000Hz),不在这个范围内的声音,我们就无法感受到。如果说,你所能听到的声音范围,就是你所能感觉到的世界,那么除却人类以外的动物们,所聆听到的世界,则与人类不尽相同。


超声波收发器

我们会唱海豚音
海豚可谓超声波歌唱家,发出的“海豚音”名副其实。当然人类的耳朵是无法探测到海豚所发出的高频声音,所谓的“海豚音”也不过是对于“音频极高”的歌声的形容而已,但对于海豚本身而言,高频声音是为了探测体型小巧、活动灵活的鱼类所必需的—为了吃饱肚子。此外,高频音也是海豚交流情感的语言。

人们把歌唱中的高频声音称为“海豚音”,其实海豚能够听到的声音远远高出人类的接收范围属于鲸类的海豚,可谓使用超声波和回声定位技术最高超的动物类群之一,而它们的声音也被认为可能具有相互交流的含义。但较为低等的刺猬,也可有效利用超声波,可见选择什么样的声音频率,与动物本身的体形大小、进化程度关系不大,而与生存环境和行为、习性关系密切。最为经典和知名的例子,还是来自于夜空中的超声波“雷达”蝙蝠。

夏天,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在我们的感觉中,那的确是一个毫无声响的世界,人们已进入梦乡,汽车的喧嚣已散去,鸣虫不再歌唱。然而,夜空中却穿梭着许多暗色的、敏捷的小精灵,它们或疾飞,或俯冲,或急转弯,它们不是在夜空舞蹈,而是为了填饱肚子在忙碌着。它们的世界其实十分吵闹,只不过我们的耳朵无法去体察。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