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的密语
穿越时空认识月亮


文章出自:博物 2004年第09期 作者: 张一 

标签: 天文天象   博物广知   

中秋节的月光下,耳边总会传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轻轻吟唱。我知道人有悲欢离合,但更知道月有阴晴圆缺——在地理课上学到这是宇宙中一种寻常的自然规律,然而这种变化却给了诗人们无尽的灵感,也给了科学家们一直探寻的动力。当人们最终有能力飞上太空,揭开月亮的神秘面纱的时候,你知道吗?早在17世纪,就已经有人发现了这看似光滑的“水晶球”的“真实面目”,读出了蕴含其中的“密语”。
9月28日,今年中秋节的晚上,让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做一次神秘的追月之旅。

“是我错了吗?”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人类观察和畅想的对象。很早以前,人们就弄清楚了它并不神秘的踪影。古人们发现,月亮总是重复变化着形状出现在天空中,两次相同的形状出现相隔的时间都是29天半,于是聪明的他们就以这个周期为基础制定一年的时间,这也就是早期的历法。但是,人们却一直没有办法近距离地去看看月亮到底长得是个什么样子。这位给夜空带来光亮的女神,在人们的心中是完美无暇的。这一点,从来没有人怀疑过。

“宇宙的中心是地球”
这一张15世纪的图形是托勒密所认为的宇宙体系:地球在中心,其余从内到外依次是: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尽管在我们看来,这多少有点不可思议,但托勒密和他的“地心说”却曾经是天文学的“金科玉律”,被认为是不容置疑的。

谁也没有想到,一个意大利人的出现改变了一切。他就是伽利莱·伽利略。因为喜欢动手实践来证明科学的定律,他亲自动手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而他用新望远镜瞄准的第一个天体就是月亮。可是当他架起望远镜,调好镜筒对向月亮的那一刹那,兴奋的心情立刻转为了极大的震惊:月亮哪里是什么水晶球啊?它的“脸上”全是一个个的大窟窿和突起的小疙瘩!

“是我错了吗?”毫无疑问,伽利略难免有这样的疑虑,因为当时正统的天文学相信月亮的表面是像水晶球一样光滑圆润,伽利略的推算结果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说那么遥远,就是今天,在一个没有用望远镜看过月亮的人看来,那都是一个极具冲击力的画面,更何况是这样一个生活在17世纪,还在为谁是宇宙的中心而思考的人呢!这几乎是打破了一切关于月亮的美好幻想啊!

没有前途的玩具?
望远镜最初是由荷兰光学仪器商制造的,被当时的许多学者看成是没有前途的玩具。可是伽利略却用亲手制作的望远镜看到了他们都没看到的”全新的宇宙”。(左上小图)伽利略对月亮的样子有过一段描述“新月之后4、5天,当月亮出现亮亮的尖角时,阴暗两部分之间的界限,完全不像球面上那样的圆滑。相反,分界线并不平整,也不规则,充满锯齿形”。

那么既然月亮的表面是那么的崎岖不平,为什么看起来却是光滑的呢?想一想大海的表面吧,一个一个的波峰交错重叠,遮挡了波谷,于是凹凸不平的表面在远处看来就是直直的一条线了。在月亮上,一处处突起的山峰交错后也得到了同样的视觉效果。

责任编辑 / 张娟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