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庇护所
古阿拉伯的大清真寺学堂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刚刚从旷野走进城市生活,便迫不及待地围绕着清真寺和礼拜堂开设了大大小小的学校,他们征服之处,多神教和基督教的学府多被保留下来,征服地的学者们惊讶地发现:等待他们的不是屠刀,而是“野蛮人”求知的灼灼目光。8世纪时,阿拉伯帝国的各主要城市都有了正规的学校,秉承因材施教原则将学生分班教习。而此时,在信奉基督的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积累下来的智慧正在被摧毁——学者屠戮、书卷焚毁、雕塑推倒、学院荡平,文明在血雨腥风荒废殆尽—这段黑暗的年代,正是东方阿拉伯人的帝国冉冉上升的时期。神圣的智慧宫建立起来,收容落难学者和散佚学说,爱琴海文明的火种得以延续不灭。
及至10世纪,当时的君主斥巨资改造科尔多瓦大清真寺(现西班牙科尔多瓦市内),专门为其铺设了高架饮水桥,请来拜占庭的艺术家装饰学校新舍,又设立专项基金聘请各地学者任教,将其扩建为当时世界上最优越的高等学府之一。紧随其后,开罗的艾资哈尔大学、巴格达的尼扎米亚大学和穆斯坦绥里亚大学纷纷建立。伊斯兰疆域从西到东,处处是学术的争鸣。阿拉伯人的学问,也从最初单一的宗教哲学,扩展出语言学、语法学、逻辑学等,他们从波斯人手中继承了历史学,从中国人那里学习医药学,将埃及人的天文学知识发扬光大,在中古西方的一片荒蛮中引领世界继续前进。

古城科尔多瓦的科尔多瓦大清真寺,是西班牙伊斯兰教最大的神所之一,也是阿拉伯帝国的最高学府。在美轮美奂,混合了摩尔建筑和西班牙建筑风格的清真寺中,还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大教堂,伊斯兰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在此交融,宗教和学术在这里交汇。
当时每座主要城市都有大清真寺,大清真寺的周围设有面向大众、旨在普及基础知识的免费学校。中心城市的大学里,慕名而来的学生们团坐在导师周围,大的教室里可容数百人同时听课。没有发明麦克风的时代,国家支付薪资的助教在导师身边肃立,导师每说一句,助教就大声重复,直到课堂中的学生都能听清为止。医学院和法学院的学生被许以官职俸禄,热衷哲思的学生们可以现场聆听当世大学者在讲坛上的攻辩。有时哲思仅需只言片语就可传递,最着名的一段大师之辩,通篇只有“是”和“否”两个单词组成。
也许真正需要感谢真主安拉的,是我们。在整个西方文明陷入黑暗的悲惨时刻,在自诩高明的东罗马都在严厉迫害古典文明的悲惨时期,阿拉伯帝国曾向学者们伸出援手,将他们连带书卷学院一同引入它的怀抱。
责任编辑 / 徐韵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