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鹤共舞


文章出自:博物 2010年第01期 作者: 张娟 

标签: 地球村公民   

鹤类体态优雅,很多国家和民族都把它们视为神鸟或吉祥的象征。由于很多鹤类都会随季节而长途迁徙,为了保护它们,科学家也不得不追随着鹤的踪迹,在一条条迁徙路线上,展开了人与鹤之间的传奇故事。

美洲鹤

跟着飞机学飞翔

人类曾经渴望向鸟学习飞翔的技巧,现在轮到鸟向人类来学习了。20世纪中期,由于人类大肆捕猎,曾经在北美广泛分布的美洲鹤,野外种群数量下降到仅存20余只。人工饲养的美洲鹤几乎丧失了长途迁徙的能力,于是人类只好驾驶轻型飞机,代替美洲鹤家长,来带领幼鹤学习长途飞行和迁徙。

不怕不怕
为了使幼鹤适应轻型飞机的外形和开动时的噪声,自从幼鹤出壳之日起,这驾飞机就成了它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如果说人饲养的美洲鹤和真正的野生鹤之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那一定是——看见飞机我不怕不怕啦,我神经比较大!
重返自然
每年10月,科学家就会和小美洲鹤组成飞行编队,开始冒险之旅。轻型飞机带领小鹤从美国佛罗里达州飞到威斯康辛州,飞行员裹着白布,小鹤们在迁徙的过程中逐渐适应野外环境。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持续工作,美洲鹤的野生种群数量从20余只增加到了数百只,当初跟随飞机迁徙的幼鹤也在野外成功繁育了后代。
“我是你爸爸!”
人们穿上白色的服装来模拟成年的美洲鹤,用尖尖的道具来模拟美洲鹤的嘴巴对小鹤进行喂食,同时播放鹤鸣录音。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小鹤,能够更接近于野外环境中生长的个体。这种在动物早期学习的方式被称为“印记学习”,小鹤在这个冒牌老鹤的带领下,学习奔跑,亲近飞机,就连飞机在天空带领小鹤飞翔时,播放的也是美洲鹤飞行的“行话”。

沙丘鹤

印第安陷阱的诱惑

沙丘鹤是美国境内数量最多的鹤类,正是便于科学研究的对象。人们通过研究沙丘鹤的行为,来积累经验,以便能够直接应用于其他珍稀濒危的鹤类。最常用的研究手段,也就是鸟类研究中最经典的方法——“环志”。这需要在不伤害到沙丘鹤的前提下,把它们捉住,最简便有效的捉鹤方法,是向印第安原住民学习而来的。

精确到嘴巴
捉住沙丘鹤后,除了要给它们戴上脚环,科学家们还要详细记录每一个环志编号所对应的鹤的身体状况,包括体长、体重、腿长、喙长等数据。这样在下次捕捉到这只鹤时,除了能够知道它的活动范围,也能够根据这些数据,来了解它的身体成长状况。
不许动,伸出腿来!
如果能对沙丘鹤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它们乖乖伸出腿来套上脚环,就可以避免看似“暴力”的一幕了。对于不愿配合的沙丘鹤,科学家只好先把它们捉住后,才能在它们的腿上套上具有编号的脚环,而后只要追踪这个唯一的编号,通过数据分析,就能知道这些沙丘鹤的迁徙路线。
土炮洋枪大会战
沙丘鹤数量众多,并且喜爱在玉米田里觅食。科学家为了简便有效地捕捉到沙丘鹤,从印第安原住民那里学到了一种简易陷阱布置法:十多跟竹签排成一条线,每两根竹签之间用细细的塑料绳连接,几组竹签交叉排列。当细长的鹤腿被塑料绳网格套住,尽管近处的竹签会被鹤拔起来,但远处相连的竹签依然牢固地插在土中,使鹤无法逃脱。这样就可以在捉住鹤时不伤害到它们。用“土办法”捉住鹤后,精密的“洋器材”——环志器械和测量工具就要上场了。看看这个工具箱吧,像不像一堆物理实验器材?

白鹤

卫星定位大追踪

白鹤是飞越亚洲大陆迁徙的鹤类,科学家们曾企图使用环志来研究白鹤的迁徙路线,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成功。白鹤在西伯利亚繁殖,向南迁徙的路线分为三条,有些路线跨越多个国家,很难一路追踪。20世纪末期,科学家们想到了卫星定位系统——在白鹤身上安装卫星定位装置,然后一路追踪,看看它们究竟走哪条路线,往返于繁殖地与越冬场所。

蒙上眼,天就黑
面对直升机这种从天而降的“妖怪”,小鹤通常会被强大的气流吓得呆在原地不动,成年白鹤则在旁边拍打翅膀并发出尖利的叫声表示愤怒。科学家们在测量小鹤的体重、喙长、翅长等基本数据,并安放信号发射器之前,一定要先给小鹤带上一个面罩。处于漆黑的环境下的小鹤,会因为“夜幕”突然降临而安静下来,情绪相对稳定一些,不会胡乱攻击。
开飞机追白鹤
科学家们通常乘坐直升机,寻找适宜的白鹤安放卫星定位信号发射器。在繁殖地俯瞰,白鹤们星星点点散布在浅水区和水畔草丛中。由于白鹤活动范围较大,种群分散,一般科学家会选取一个白鹤家庭“下手”——在草地上活动的、幼鹤健康的家庭常被选中。
从西伯利亚到鄱阳湖
在西伯利亚诞生的小鹤被做了“标记”后,在冬季来临前会向南迁徙,我国的鄱阳湖是它们集中越冬的地点之一。另外一些白鹤们会飞向伊朗或印度。在越冬地呆到春天后,3岁大的小鹤会换上“成人装”,重新向北飞回西伯利亚,寻找配偶繁殖。

中国的鹤类及迁徙路线

鹤类是大型涉禽,全世界共有15种,分布几乎遍及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的世界各大陆,大多数种类分布于亚洲和非洲。中国共能见到9种鹤类,它们在中国境内越冬或繁殖,其中绝大多数在迁徙时都从中国境内飞过。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