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岩鳅:大力吸盘,飞檐走壁
标签: 动物世界

爬岩鳅的绝技就是能顶着激流,顺着岩壁向上攀爬。它的外号众多:扁鱼、爬岩鱼、粘壁鱼、石壁鱼、蝴蝶清道夫、提琴鼠……生物学分类属于鲤形目,平鳍鳅科,腹吸鳅亚科,爬岩鳅属。我国已记录十余种及亚种,长江以南的水系中都能见到它们,主要活动于水流湍急的江滩或山区溪流瀑布地带。

去江南乡间或山里游玩,在溪流的湍急处总能发现有爬岩鳅穿梭其中。它们身体宽扁,腹部平坦,又宽又圆的胸腹鳍包裹在身体外围,看起来就像个吸盘。只要蹲在水边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家伙其实非常好动,抖动着身体,不断地用“刮”的方式啃食石头上的苔类或丝藻,有时也群集起来“刮啃”死去的鱼虾尸体。停下来休息的爬岩鳅总是把自己牢牢地吸在石面上,稍有风吹草动,它们便一溜烟贴着石壁钻入深水岩缝中,藏得无影无踪。

爬岩鳅生性羞涩胆小,昼伏夜出。平时都躲在石缝中或石块的下面,在人工饲养下,也多选择阴暗的区域活动,像水泵的背后或石块缝隙中,偶尔会悄悄地出来游动一下,寻找食物,但稍有惊动或其他鱼类经过便惊慌地躲藏起来。这种低调的个性使它们成为鱼缸搭配中的首选种类之一。
捉爬岩鳅很难得手,因为它的嘴巴在肚皮下面,而且很小,咬不住钩子。通常渔民都是在急流的石滩下水处安放带有内塞的竹篓,内塞其实不是塞子,是一束漏斗状伸展的竹条,漏斗小口向内,大口向外,鱼儿被急流冲进大口就出不来了。也有比较有经验的孩子,看准了有爬岩鳅的岩石,迅速地将它翻起,反应慢的爬岩鳅有时就会来不及脱逃,还贴在石面上被直接带出水面,成为俘虏!

金色爬岩鳅
在我国还有不少爬岩鳅种类等待人们发现,随着科学调查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更漂亮的爬岩鳅新种出现。在水边游玩的时候,你也多留意一下,说不定也能发现这样金灿灿的爬岩鳅呢。
在我国还有不少爬岩鳅种类等待人们发现,随着科学调查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更漂亮的爬岩鳅新种出现。在水边游玩的时候,你也多留意一下,说不定也能发现这样金灿灿的爬岩鳅呢。

爬岩鳅总是趴着,腹部并不需要太多保护,所以它们的腹部表皮只是薄薄的一层,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可以清楚地看到跳动的心脏(正中的那个红点)。有大鱼游过来的时候,不知道它的小心脏是不是真的会加快跳动呢?
爬岩鳅以它奇特的外形和特有的活动方式,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一直以来有不少观赏鱼爱好者都想把它们放进自己的鱼缸,然而因为对饵料和对水质及溶氧量的特殊要求高,人们一直对它望而却步。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