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金属之音
上海八音盒陈列馆
标签: 奇妙博物馆
八音盒起源于中世纪欧洲教堂里报时的钟声,被称为“钟琴”。教堂不同于普通居家,钟琴更重视音色的美妙与装置的精巧、美观。通过能工巧匠的不断创造,钟琴逐渐脱离了报时功能,成为自动奏乐的精巧机器。

写在金属上的音乐
因为出身于教堂,据说八音盒的优美旋律可以带给人们幸福,不管外壳可以做得多么花俏,但是八音盒最核心的部分还是演奏的部件。大多数八音盒是利用音梳发声的,音梳是一组梳子型的簧片,每个齿是一个音符,不同长短有不同音高。动听的乐曲全部“写”在金属面的小凸起上,通过机械传动,凸起拨动音梳奏响乐曲。


最早的八音盒,乐谱是写在圆筒上的。这是一个18世纪古老八音盒,它的圆筒上密密麻麻地嵌满针尖般细小的凸起。这些针尖如同演奏家的手指,当圆筒转动,它们开始逐一拨动音梳,一个圆筒上可以嵌下好几首乐曲。经过两百多年,这台八音盒依然保持音色纯美不改,音筒是黄铜制造的,音梳是含铅的特种铁。(图1,图2)


这个像衣柜一样高大的八音盒制作于19世纪,它的乐谱记录在金属圆片上,盘面有很多小棘刺,圆片转动,这些小棘刺便依次拨动音梳,完成一首作品。虽然钢制的圆盘音色不及古典圆筒,但“唱片”可以更换,成本也大大降低。这个八音盒需要投币才能演奏,不过必须放19世纪的1法郎铜币。(图3,图4)
责任编辑 / 刘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