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纸
肌肤之亲 从硬到软
标签:

要纸没有
要棍一根
电视剧《寻秦记》里有这样一段情节:特警项少龙被时空穿梭机送回战国时代,内急时,他向借宿老翁要“卫生纸”,老翁当然懵然不知其为何物,待明白他的意图后,转身从墙角拿起一根竹片说:“这个,请随便用。”其实,不光在先秦,直到隋唐时期,无论多么富丽堂皇的厕所,都从不提供卫生纸,就只在马桶旁放一桶清水和一根竹木片。这就是如厕后的擦拭工具,称为厕筹、厕简。
别小看这一根简单的竹片,它要经过精细打磨后才能使用,像感情丰富的南唐后主李煜,就曾为僧侣亲自削制厕筹,而且削好后还要在脸上摩挲一番,以检验是否光滑。另外,出于卫生的考虑,公用厕筹尽管每次用后都清洗,但仍需每天更换,所以,寻常百姓家少有用得起的,大多数人都是用树枝、树叶和鹅卵石擦拭,用过即弃。
文盲也能用纸了
纸自东汉蔡伦发明以来,主要用于书写。汉民族有着“敬字惜纸”的传统,南北朝时传下的《惜字律》,规定纸张不能擦拭污秽。随着造纸技术发展,纸有了粗细之分。细纸由竹、麻制成,质地较硬,供书柬使用。而粗纸则由树皮与桑穰合成,又叫皮纸。皮纸质地较软,在古人的生活中,主要用于焚烧祭奠和包裹物品。后来,元朝统治者不顾汉族传统的《惜字律》,觉得柔软的皮纸更贴近肌肤,用于如厕再合适不过了,于是皮纸又出现在厕所中,成为专用厕纸。
厕纸普及后,明太祖朱元璋也沿用了这一传统,并在皇宫的后勤机构中专门设立了宝钞司,只是这个宝钞司可不是发行货币的机构,而是专门提供厕纸的部门。到了清代,人们又对厕纸进行了改良——用水将皮纸喷得又潮又蔫,然后垫上湿布,再用热熨斗熨干,以增加它的柔软度。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