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可贴
小方块,大卫士


文章出自:博物 2010年第05期 作者: 崇梓 

标签: 生活百科   

在运动中蹭破膝盖,在烹饪时切伤手指……每当这个时候,贴一片创可贴已经成了我们下意识的应对措施。作为日常必备的急救品,小巧的创可贴由笨拙的绷带升级而来,如今还能防水、隐形。

绷带

男发明,女改造

人受外伤的事情自古就有,就算不是因为打仗或者武斗,生活里的磕磕碰碰也难免会造成伤害。在古时候,给伤口包扎就像武侠电影里演的那样,往伤口上撒一把金疮药,再用布条一包,打一个死结就算完了,用什么布并没有特殊要求,衣襟、绑腿……随手抓到什么布就用什么布。

真正专门用于包扎的布,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几次英法战争中,通常是卷成一捆捆的麻布,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它为“绷带”——能绷住伤口的布带。后来,医生为了让止血药的药力发挥持久,不再往伤口上撒药,而改用一块蘸了药的麻布垫在伤口上,再用绷带勒紧。

除了医生,当时的主妇也都在家中备有绷带,以应对做饭时划破的伤口。相比于麻布,她们发现棉布能迅速吸收血渍,更适合做绷带,18世纪末出现了纱布,最初用于制作床幔,但英国的贵族小姐们发现纱布透气性绝佳,利于伤口干燥,于是纱布又取代棉布,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绷带。

创可贴

我爱笨主妇

迪克森是20世纪初美国一家绷带厂的工人,他每天最头疼的事不是工作,而是他的妻子——迪克森太太喜欢烹饪,但笨手笨脚总是切着手或烫着自己,以至于迪克森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不是吃饭,而是要先帮妻子包扎伤口。所以,他想为妻子发明一种无需别人帮忙、自己就能包扎的方便绷带。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