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万平方公里——用相机来丈量
标签: 博物新闻眼
初冬,我从北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围上一条大围巾出发去海南。一出机场,热浪扑面,四周人人都只着单衣,投我以惊诧的目光,情状尴尬——无巧不成书,一位朋友从厦门乘火车出差到北京,与我交错而过。他临出发时听说北方落雨,顺手扯过一件夹克衫穿上,准备以此御寒——那是他最厚的冬装。不承想,到了北京,途中车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竟过渡成鹅毛大雪。那夜雪随风势,压倒无数粗枝——这位朋友的北京一夜,自然也是苦不堪言。

地理课本上写道:中国幅员辽阔,由南至北从热带跨越到寒温带。但我想,正是亲身所感的寒暖,抑或窗外的阳光和雨雪,用另一种更细节的方式诠释着地理。它不再是名词或术语,而是一种感性的触摸。
早在公元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浪潮就促使人们探索海洋另一端的世界,他们用船舶绘制出了第一张世界地图。而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中国科学家已经勘测出了世界第一大峡谷,还走到撒哈拉沙漠、亚马孙丛林和南极北极,甚至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地理的发展一次次到达巅峰。在这个已经完全数字化的地球,我们能够精确地勘测和绘制出每一寸土地,专家们也能准确地叙述出,土地上生长着什么样的动物和植物,描述出每一片叶子的形状。然而,我们却仍然很少了解那些有关人本身的细节:在这样的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他们是什么样子?他们的每一天如何度过?

“准备一批一次性相机,发给那些天南地北,但同样从未摸过相机的少年们,让他们自己寻找素材,以一种最自然的方式拍摄自己的家!”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