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的育雏


文章出自:博物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吴秀山 

标签: 动物世界   地球村公民   

鸟类的育雏过程是它们生命中最劳累的一个阶段,如果把这一过程同我们人类的繁衍相比较的话,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的孩子由出生到成年的过程,这也是自然界中最神奇而精彩的表演。
戴胜
戴胜是一种色彩艳丽的鸟,它们的头上有着粉棕色的冠羽,警惕时冠羽会立起来,起飞后又松懈下来。戴胜喜欢在开阔潮湿地面活动,长长的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我们在北京郊区发现了这个戴胜巢,它离地只有4米多高,戴胜父母每天往返几十次,捉回各种昆虫喂养饥饿的孩子们。

筑巢

由于鸟类进化程度的不同,也相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鸟巢。比较原始的鸟巢大而简单,而较高级的鸣禽巢做得精巧而复杂。地面巢、洞巢是较为原始的类型,杯状巢是较高级的类型。但它们的作用就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保温,可以减缓由于孵卵亲鸟短期离开而使已孵热的蛋变凉,刚孵出的雏鸟还借助巢使体温保持恒定。其次,许多鸟类把巢筑在非常隐蔽的地方,再加以伪装,使孵卵的亲鸟、卵和雏鸟增加了安全保障。

大苇莺
大苇莺喜欢把巢筑在芦苇丛中,它们大概因此而得名。看,这只大苇莺正忙得不亦乐乎,但它也许不知道,巢中的雏鸟也许不是它自己的孩子,因为大苇莺常常成为杜鹃的“养父母”。

产卵

雌鸟一般在筑巢完成之后的1—2天内产出第一枚卵,通常在最后一枚卵产出之后半天到一天之内开始孵卵,少数种类在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所以每一个蛋的胚胎发育程度有明显差别。绝大多数的鸟卵是椭圆形和卵圆形的,因为这种卵在巢内所占的空间面积小,一头钝圆,一头尖小,便于在巢内集中,有利于孵化。卵壳一般都带有颜色、斑点或花纹;斑纹常在卵的钝端密集,并有时构成深色的环轮。同一种鸟类产卵的数目以及色泽通常是比较稳定的。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的鸣声是一连串欢快的哨音。它们夏季在高山森林、灌丛地带活动,冬季跑到低海拔地区的树林和耕地附近生活。这只北红尾鸲正叼着两只蜜蜂往家赶。
灰腹噪鹛
这是我国特有的鸟类,科学家还没有对它们的繁殖习性进行过详细研究。这对灰腹噪鹛把巢筑在带刺的灌木丛中,每次外出觅食时,它们总是尽可能多地带些昆虫回来分给雏鸟。
清理粪便
这是一只雄性白喉红尾鸲,它正在清理雏鸟刚刚排出的裹着一层蛋白膜的粪便。白喉红尾鸲翅膀上有一条明显的白色斑纹。
白喉红尾鸲
很多鸟将巢选在隐蔽的地方,以躲避天敌,如果不是用心寻找,真的很难发现。为了拍摄这个隐蔽在岩石缝里的白喉红尾鸲巢,我们用一面镜子将阳光反射进巢里。

孵化

孵卵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由两性轮流承担,或两性轮流但以雌鸟为主;第二种是全部由雌鸟孵卵;第三种是全部由雄鸟承担。其中前两种较为常见,在这两种情况下,雄鸟通常主要负责保卫巢区并捕食饲喂孵卵的雌鸟。不同种类的孵化期长短不一,但同一种鸟类的孵化期是较为固定的。

经过各自不同时期的孵化,雏鸟相继破壳而出,鸟类的雏鸟有早成雏和晚成雏之分。雁类、鸡类、鹤类等的雏鸟为早成雏,约占鸟类的20%,雏鸟在出壳后就已经充分发育,通体被有绒羽,眼睛已经睁开,腿脚有力,待绒羽风干后即能跟随亲鸟奔走觅食。鸽类、鹰类、雀类等的雏鸟为晚成雏,约占鸟类的80%,雏鸟出壳后身体裸露或微具绒羽,眼睛不能睁开,四肢软弱无力,需经亲鸟饲喂一段时间,在巢内继续完成生长发育后,才能独立生活。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