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未来的飞行器设计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文章出自:博物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张迪 

标签: 北京市   博物广知   

校园路边的草坪上就能看到退役的飞机,隔着一片铁栅栏,你能看到里面的空地上停着一架架深藏不同故事的庞然大物,也许只有在北航,这样的放置才会让人感到如此自然随意。在这里,一位不经意间碰到的老者就有可能是开辟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学术泰斗,一位衣着朴素的女孩可能就是未来的飞行器总设计师,一切皆有可能,因为这里是实现飞翔梦想最近的地方。

走出8位院士的五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是北航组建最早的系,大家都叫它五系。在这里荟萃了国内着名的航空领域专家,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一大批领军人物毕业于此,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系统的总指挥袁家军、总设计师戚发轫都从这里走出。

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还承担着多项国家科研工作,先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蜜蜂系列轻型飞机等,还参加了多种国家重点型号飞行器的攻关。全校最多的院士汇集于此,长江学者亲自为本科生授课,这里更是国内外航天专家讲座首选的地方。

“风洞”(下)与“水洞”(上)——在这里,飞机不动,而是由风或水的高速流动模拟实际飞行时的气流环境,通过传感器得到受力数据。北航的“水洞”是全亚洲最大的,承担了很多国家科研项目的实验任务。

从做航模开始

很多同学就是因为从小对航模的热爱走进这里,大二的李娜便是如此。校航模协会和学院的小飞机协会给大家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在女生明显少于男生的北航,李娜是校航模协会里惟一的女生,每个人从画图纸到发动机的调试都由自己亲手完成,因此航模协会的工作室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杂乱的车间。

当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飞机飞上天的一瞬,激动与满足是难以形容的,不过航模只是作为一项运动将李娜引入了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大门,大一、大二紧张的基础学习让她总结出,未来的路上不仅要学会飞,更要飞出自己独特的新想法,锻炼自己能力和韧性的“挫败感”是航模飞行中的最大收获。

责任编辑 / 张迪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