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
苏东坡的诗词宦海路

缘起
诗圣杜甫云:“文章憎命达。”由此算来,晚生三百余年的苏东坡,自幼便展露文才天资。终以诗词文赋独步天下的苏东坡,似乎命中注定了此生的坎坷多舛。自闲居野趣的妙笔,到思亲悼忘的悲切,最终成就豪放豁达的诗词之风,流芳千古。遣词炼句,犹如铸剑,十载磨砺,一朝出匣,只是为了锻造苏东坡这把旷世名剑,其间的磨砺,太过波澜跌宕、楚苦艰辛。
1037年,苏轼诞生在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虽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也是书香门第。一如北宋的青年才俊,他安享太平盛世,终日眷恋诗书,迎娶少妻,赴京赶考,22岁时高中榜眼。对于一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而言,一切成就,似乎得来太过轻易。其时苏轼的才学远见,深为文坛名耆欧阳修所赏识。就是这个写《醉翁亭记》的欧阳修,当时既是文学权威,也是朝廷重臣,他竟然向同僚盛赞苏轼:“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青年苏轼面前的道路,似乎一片光明。
然而彼时的苏轼,胸中或还充满单纯的理想。他的豪放个性,在世人眼中,却是不知圆滑通变的“恶习”,这份豪放,也令苏轼在后来的仕途之中时常碰壁。科考高中后,他却首先面对了丧母之痛。守孝期满,26岁的苏轼到陕西凤翔出任判官,从此开始了自己宦海沉浮的楚旅坎途。
十年之中,苏轼又经丧妻、丧父。待再次丁忧日满,回归国都东京(今河南开封),苏轼才感受到朝廷风云突变:宋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推行新法,反对的大臣有许多被排挤出京,其间甚至包括赏识苏轼的恩师欧阳修。苏轼在返京途中发现新法有诸多不足,百姓疾苦重负,因而他对于王安石的做法难以认同,义愤所在,上书批驳,终为朝廷不容。苏轼自求外放,出任杭州通判。
责任编辑 / 刘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