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袋”品
我们的绿色包装


文章出自:博物 2008年第06期 作者: 唐丹妮 

标签: 酷玩意儿   

6月,向免费塑料袋说再见,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儿手足无措?其实,告别“白色污染”,也许并不等于告别方便。散发着清香的荷叶,古香古色的草编包,时尚的大纸袋……塑料袋发明之前,那些天然的包装方式,可能即将再度成为新的流行。

从青绿到油亮

碧绿的青椒、红红的番茄、雪白的大萝卜、紫色的茄子……看着五颜六色的蔬菜一样一样地被放进老竹篮里,我的心情也会变得缤纷和丰盈起来。小时候,很享受观看大人买菜的过程,带着满篮子蔬菜回家,感觉就是战士凯旋——那只从早市归来的篮子,总是装满了“战利品”。

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塑料袋,但每家都有至少一只菜篮子,不用时把它清洗干净,悬挂在晾衣绳或墙外的铁钩上。竹篮起先是青绿色的,用久了就变得褐色发亮。奶奶家正屋的木梁上,高挂着一只装满零食的篮子,是用高梁杆编,叫做“气死猫”。猫倒是能轻易爬上去,眼巴巴看着的只有我。

我对天然的怀恋,从竹篮开始,到遭遇竹筒时又变深了。曾在云南常驻的父亲带回了竹筒酒,那个通体翠绿的竹筒取自一段完整的竹节,筒壁有一个凹槽,系着红绳。父亲炫耀地把它系在腰间,让我想起铁拐李的葫芦。

竹酒筒的颜色渐褪,父亲关于它的描述却愈加丰满起来:行走在南方的山路间,不时会碰见腰系竹酒筒的哈尼族放牧老人、打猎的苗族小伙和劳作的景颇族汉子,他们会随时停下浅泯一口,或是狂饮一通。

责任编辑 / 李享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