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女神亲吻奥林匹克
标签:





奥运场馆
巧夺天工的人间神殿
谁能想象1896年首届雅典奥运会,因没有游泳池,游泳比赛就在海边举行,起终点是浮艇拉着的缆绳,泳道用水面上漂浮的南瓜(内里掏空)作为标记。谁又能想象,第2届巴黎奥运会,田径比赛的场地原本是个跑马场,场内林木横生、土质松软、跑道不平,跳远比赛选手自己动手挖沙坑,跨栏比赛的栏架是临时用树枝搭起来凑合的。投掷比赛的器械经常碰撞到树枝,有时掷出的链球缠绕在枝杈上,要从树上取下后再赛。

寓意着生命和希望的鸟巢由一系列辐射式门式钢桁架围绕碗状坐席区旋转生成,4.2万吨的Q460是一种尖端钢材,受力强度达到460兆帕时才会发生变形。
直到1908年伦敦奥运会,才修建了专用体育场,场内的游泳池和跳水跳台,结束了游泳比赛在海湾和河流中举行的历史。1920年比利时安特卫普奥运会,兴建了一个能容纳3万人的体育场,体育场的煤渣跑道周长400米,这是奥运会第一次使用标准跑道。自此,每一个举办奥运会的国家和城市,都竭力营造融艺术和高科技于一身的奥运场馆,为运动员取得好成绩创造更优越的条件,为观众欣赏比赛提供更优越的环境。为举办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建筑师独具匠心,以蜿蜒的奥林匹克湖为背景,出人意料地将主要场馆都包容在连绵的半透明悬空顶棚之下,屋顶的浅灰棕色丙烯塑料玻璃使场馆内部光线充足柔和,让观众少了日晒雨淋的烦恼,也将体育场馆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首届奥运会的体育场跑道又细又长,192米的直道,甚至无法举行200米跑。(供图/陈仲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奥运会逐渐重视绿色、环保的取向。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为体现“环保主义”的理念,特意将场馆选在一块160公顷、原本用以处理工业垃圾的污染地上,利用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去除这一环境痼疾。为避免因移动废弃物带来的污染扩散,他们采用先进的环境复原技术,用1米厚的黏土覆盖和封闭垃圾,然后在这块废地上建造起奥林匹克中心。在场馆的建设上,使用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小的绿色材料及对能源消耗和环境负荷最小的设计。如果你去悉尼奥林匹克大道两侧,将看见20个30米高的太阳能照明塔耸立着,十分壮观,这里所有的永久性建筑都使用太阳能发电,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城市居住区。


泡泡中的奥运梦
像水一样晶莹剔透,像水一样自由简洁,这就是体现了超前环保和建筑理念的水立方,在夜色下,它纯净柔美,和流光溢彩的鸟巢相得益彰(图8)。水立方最大的设计特色是建筑中气泡和自由结构的加入。3000多个“泡泡”、覆盖面积达到11万平方米,堪称世界规模最大的膜结构工程。在水立方的内部,亲手触摸这些泡泡,宛如触摸到了奥运的神奇梦幻(图9)。
北京奥运会的体育场馆在技术和设计上就更有创意。主体育场俗称“鸟巢”,设计者对建筑没有多余的处理,直接把结构暴露在外,寓意建筑本身是个孕育生命的“巢”。“鸟巢”以巨大的钢网围合,观光楼梯成为此结构的延伸,内部立柱消失了,均匀受力的网如树枝般没有明确的指向,置身其中如同回到森林般惬意。钢网以半透明的双层薄膜覆盖,把阳光滤成漫射状,场内形成漫散光,使体育场告别了日照阴影。与“鸟巢”遥相对应的是国家游泳中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水立方”,宛如一潭蓝色的湖水。站在旁边,它更像一个透明的冰块,仔细观察,内部设施尽收眼底。造就这种独特感觉的是其特殊的膜结构,ETFE材料(聚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质量只有同等大小玻璃的1%,韧性好,光滑且有涂层的膜表面,在雨水冲刷后就能干净如初,膜材料上的镀点和双层膜构成的空腔,既能隔热又能保温,确保了室内环境的冬暖夏凉,还大大地节省了能源。
责任编辑 / 徐韵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