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
树影如伞盖 荚果似铜钱
标签: 草木庄园


管仲砍树强国
齐桓公以管仲为相,治理齐国,见四方百姓大多身穿破衣烂鞋,于是向管仲求教:“寡人想让帛、布、丝、絮的价格降下来,令百姓有衣穿,可有良策吗?”管仲思索良久,请齐桓公下令,将各个道路两旁的树枝剪掉,使之没有树阴。此法推行一年时间,齐国大治,齐桓公请管仲释其奥妙,管仲却讲了一段陈国的故事。
在陈国都城宛丘(今河南淮阳),东门外有一棵大榆树,茂盛如车盖,王公贵族家的青年男女,常在树阴下聚集,莺歌燕舞,一派欢乐。见此情形,民间十分羡慕,作诗赞曰:“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此后百姓纷纷效仿,在东门外的大榆树(枌)和栎树(栩)之下,歌舞幽会,不事农桑。“若是想让齐国强盛,就不能为百姓提供聚众娱乐的场所,否则,人们就会聚集在一起闲谈、私会,而使农时耽搁,土地荒芜。”管仲以陈国之事为戒,下令砍掉树枝。以榆树为首,各种树冠茂密的树木都不再能提供聚会时的阴凉,于是百姓们只得各自回去劳作耕种。

阴影飞出沈郎钱
自古榆树就以树阴而闻名,所谓“其阴下五谷不植”,所得的树阴,专门供人休息乘凉。但若是树阴太过浓密,置身树下,不见日光,便会使人感觉阴森。当年苏东坡在帝都汴梁时,看见御史台(监察官员的机构)的榆树,就觉得阴森森惹人生厌。后来他因文获罪,在囚牢之中又看到这些榆树,心中又是对于当朝宵小的鄙夷,又是渴望摆脱眼下悲苦的处境,于是作诗云:“我行汴堤上,厌见榆阴绿。千株不盈亩,斩伐同一束。及居幽囚中,亦复见此木。蠹皮溜秋雨,病叶埋墙曲……”

尽管夏日树阴浓密为榆树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但春季的榆树却令人欣喜,因为枝条上会结出许多扁圆形的果实,民间称之为“榆荚”,既可裹面蒸食,也可制作汤羹,鲜嫩之中带一点淡淡的清甜,是种简单易得的天然食品。榆荚轻巧,成熟时会纷纷飘落,因为榆荚漫天飘零的样子,古人为榆树起了个别名叫“零榆”。东晋时大将军王敦蓄意谋反,命其手下的沈姓参军私铸铜钱,重三铢半,却将钱文写作“五铢”。这种铜钱颜色青白,分量不足,民间称之为“沈郎钱”,无论形态、颜色,还是轻虚之态,都和榆荚相似,后人干脆以“沈郎钱”指代榆荚。而在此后,榆荚也被称为“榆钱”。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