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记忆
风蚀地貌

石窝
天然储物间

风的时间机器
内蒙古阿拉善分布着多姿多彩的风蚀景观,这座石头,已经被风掏空了,剩下的部分像一只青蛙(图1);钻进大石窝里,仿佛钻进了时间机器(图2)。
石窝一般出现在陡峭岩壁上,这是些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和小洞穴,有的分散,有的集中,把岩壁塑造得如蜂窝一般,远处看来就像一张巨大的破渔网。白天岩壁接受日晒升温膨胀,夜间冷却收缩,岩壁表面风化剥离,经风吹蚀使岩石表面形成许多浅小凹坑,然后风沙就沿凹坑不断钻磨,使凹坑不断加深扩大,形成了石窝。较大的洞穴,称为风蚀壁龛,可以在里面放置杂物,简直是天然的储物间。
风蚀柱
一柱擎天


天然小屋
石窝像一张破渔网,在里面往往可以找到坚硬的小石块,这些就是风的“劳动工具”(图3)。大的石窝又称为石壁龛,不但可以置物,还是躲风挡雨的好去处(图4)。
在岩石软硬不同的地区,如果暴雨把地表侵蚀成很多沟谷,再加上长期的风蚀作用,形成一条一条风蚀谷,风蚀谷继续扩大,便形成类似“教堂”、“城堡”、“宫殿”的风蚀残丘。平时风蚀谷中一片死寂,倘若在深夜狂风大作,沙击石响,有时像鞭炮,有时似狼嚎,令人不寒而栗。在垂直方向上裂隙较大的风蚀残丘,经过暴雨切割与长期风蚀,可以形成孤立的柱状岩石,这就是巨大的风蚀柱。
风蚀蘑菇
石头大伞


蘑菇和石柱
风蚀柱是比较不稳定的,美国犹他州的这块怪石岌岌可危,不过等它倒塌,还得经过漫长的岁月(图5)。石蘑菇的根部越细越难得,这只“鹰”似乎就要从阿拉善海森楚鲁的怪石间飞走了呢(图6)。
由于接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多,磨蚀非常强烈,如果组成石柱的岩石下软上硬,风的吹蚀和磨蚀作用使得石柱下部变得很细,像磨菇把,上段则成了蘑菇伞,形成奇特的蘑菇石。在一个5米高的米风蚀蘑菇的“伞”下,可以容纳10余人。如果风蚀蘑菇进一步发展,顶上的“大伞”变得不稳定,在大风吹来的时候摇摇晃晃,就成为摇摆石。
风蚀洼地
大号浅碟


干碟子,湿碟子
埃及的盖塔拉,是世界上最大的风蚀洼地:长272公里,平均宽102公里,面积1.8万平方公里,它可能是风和构造作用共同的结果(图7)。洼地积存了雨水或者径流,又或者地下水出露,就可能形成清浅的湖,就像内蒙古毛乌素沙地中的这片纳林淖尔(图8)。
组成地表的物质比较松散,那么风的吹蚀常常会形成圆形或马蹄形的凹坑,沿着风吹的方向伸展开来,这就是风蚀洼地。风蚀洼地常常很浅,因为风蚀到一定深度后,遇到坚硬岩层的抵抗,或接近地下水位,都不利于继续加深。
责任编辑 / 徐韵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