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建筑群


文章出自:博物 2008年第08期 作者: 孔令楠 

标签: 寺庙   建筑文明   东城区   

“它绝对是世界上最精巧的圆形木结构建筑!”结构设计大师兰德·希尔瓦博士在亲眼见到天坛祈年殿之后,震惊于它难以置信的工程设计,和博大精深的建筑哲学。不止是祈年殿,整个天坛建筑群处处可见神来之笔——暗合“天数”的圜丘坛,声学奇观皇穹宇……天坛建筑群,精确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理解,也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水平的最高成就。

鎏金宝顶雄居于藏蓝色琉璃瓦圆顶之上,其下二十八根精美玺彩装饰过的木柱,撑起了九丈九尺九寸高的“苍穹”;这座祈年殿不远处,三百六十块扇形石板拼成的圆形圜丘坛,更是把数字隐喻发挥到了极致……与西方世界那些浩大雄奇的地标工程不同,松柏掩映中的天坛建筑群并不以“宏大”取胜,它用精妙绝伦的数字搭配,构造了一个“天人合一”的神圣所在,而几百年前的中国天子,也确是在这里与天神“交流”。

建于“阳天”之位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大明王朝的第三个皇帝朱棣,决定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方去。9年前,明太祖朱元璋刚刚驾崩,这位雄居北方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就以“清君侧”之名,发动了一场历时4年的“靖难之役”;夺权大战的血雨腥风刚刚散尽,永乐大帝就已经在构思这项浩大的迁都工程。

永乐大帝的雄心
除了兴建北京城,与朱棣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系列气吞山河的大手笔:郑和下西洋、编《永乐大典》、征漠北、浚通大运河……他无愧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雄才大略的帝王之一。

新国都“北京”绝不是寂寂无闻的幽州小城。它曾是12世纪女真王朝的繁华“中都”,更曾是13世纪马可•波罗笔下“世界上无以伦比”的“汗八里”。但在朱棣的设想中,大明王朝的都城要比元大都更雄伟:他先将城南墙向南移动二里,扩大了城市面积;接着,下令修建一座规模空前的“紫禁城”。而单是“宏大”还不能使永乐皇帝满意,一座富有王者之气的城池,还应该建有与王朝中最高规格相般配的伟大祭坛。

“巍巍乎,惟天为大。”孔子这样形容祭天的重要。远到三皇、五帝,近到宋、元、明的历代君主,对于一个天子来说,祭天盛举是不可或缺的神圣仪式。该在哪里修建这座至关重要的祭坛?按照古礼,它应该建在郊外:“祀天于郊以其至洁至广。”但城有东南西北四“郊”,又应该优选何方呢?五行学说认为,天属阳,地属阴;而东南之位,被称为“阳天”,是阳中之阳;也就是说,京城南墙中间的城门正阳门与这座郊坛的连线,同南北中轴线夹角30°,即“阳天”之位。又因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所以选择“五里”这个阳数作为祭坛与城门之间的距离。

责任编辑 / 萧潇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