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兴安岭到伊犁河谷
锡伯族西迁戍边


文章出自:博物 2013年第02期 作者: 吴元丰 

标签: 黑龙江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文化文明   

我国的锡伯族现有人口近20万,主要聚居在东北和新疆两地。之所以这样分布,源自锡伯族历史上的几次重大迁徙,而且都与国家的国防政策紧密相关。
在新疆伊犁的察布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的祭祀大典上,男士们穿着清代官兵服饰发射响箭。

走出大兴安岭,渔猎转学农耕

锡伯族源自鲜卑,有人说“锡伯”二字很可能是“鲜卑”的另一种音译。南北朝时期,兴起于大兴安岭的鲜卑人入主中原,不断南迁,只有一小支留下,守护位于大兴安岭北段的祖庙——嘎仙洞,他们便是锡伯人的祖先。由于一直过着渔猎兼放牧的生活,锡伯人始终保持着能骑善射的传统。

明朝中期后,锡伯人已经从兴安岭迁移到嫩江、松花江流域,归蒙古科尔沁部管辖。在保持渔猎之外,他们也开始精于农耕,并生产出当时极富盛名的“锡伯米”。16世纪末,锡伯人随科尔沁部臣服于新兴的努尔哈赤政权。清军入关后,大量八旗兵丁南下派驻全国重镇,东北防务空虚。1692年,康熙帝为加强东北防务,将锡伯人从“蒙古八旗”抽出,挑选年轻力壮者充当高级士兵,称“披甲”,归入“满洲八旗”,分驻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和吉林省扶余县、吉林市三处。几年后随着八旗整顿,部分锡伯人又迁往今辽宁、北京和山东德州等地。经过一番分分合合,锡伯人已经分散居住在好几处,但大部分集中在今辽宁省各地。

位于今沈阳和平区的锡伯家庙

西迁之路,人口“越走越多”

18世纪中叶,清政府先后平定西域的准噶尔、大小和卓之乱,统一了天山南北。然而新疆的伊犁地区历经多年战乱,人烟稀少,土地荒芜,防务空虚,很需要“生产建设兵团”。锡伯人弓马娴熟,农牧渔猎又样样精通,正好被乾隆皇帝选中。

被派往伊犁戍边的,是驻守盛京(今沈阳)及其周边的锡伯官兵,他们在1764年农历四月出发。文献记载这批移民包括兵丁1000名、官员20名、家眷3275口,共计4295人。但实际上要更多,因为当时有不少人虽未入选西迁名录,却不忍与亲族离别,就一路随行,一直跟到了伊犁。此外,队伍中很多青壮年士兵,在出发前“火线”成婚,因此在西迁途中的一年多时间里,又有350多个婴孩出生。等到来年七月,抵达伊犁编设“牛录”时,共清点出锡伯军民5050人。

责任编辑 / 娄家欢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