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之物语
伴着凉风的故事


文章出自:博物 2008年第07期 作者: 侯荣荣 

标签: 生活百科   

扇子除了可以给炎炎夏日带来阵阵凉风,还有丰富的文化意味。“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是军队统帅手中的潇洒羽扇;“轻罗小扇扑流萤”,那是夏日闺中仕女臂边的清雅物事;“溅血点作桃花扇,比作枝头分外鲜”,那又是文人雅士寄寓情趣志向的载体了。趁着这千年凉风,让我们倾听扇子背后的精彩故事。

羽扇

统帅的潇洒风度

河南信阳战国楚墓出土的一张漆瑟,上面绘有各色人物。其中峨冠褒带端坐的贵族,手中多持着一枚橄榄形扇子,从简单的花纹可以判断出是羽毛制成的。漆画笔墨虽极其简练,那个从容潇洒的挥扇神气,却和后世戏曲舞台上“正在城楼观山景”的诸葛孔明先生差不离儿。

羽扇之由来古矣。原始人类要遮灰尘、扇凉风,势必从身边易得的材料如鸟羽等上面想办法。《周礼》中就有用羽毛制成大扇,放在马车上挡灰尘的记载。传说周昭王时,夏天取鹊翅为扇。明人《长物志》中,说到扇子,也有“羽扇最古”的结论。

一想起诸葛亮,人们脑海中肯定会浮现他鹤氅纶巾,手摇羽扇,飘然睿智的形象,羽扇纶巾后来成了戏曲舞台上诸葛亮特有的穿戴。其实这也是当时名士们的时髦打扮。
孔明的时代稍前,京城洛阳的士人们就这般装束,之后,晋人也以此显示他们的潇洒风流。很多鸟类的尾羽,都可用以制作潇洒挺括的羽扇,诸如孔雀尾羽的排列,本身就和羽扇的某些种类十分相似了。

诸葛孔明可谓古往今来羽扇的第一形象大使。虽然陈寿的《三国志》中一个字也没提到诸葛孔明手中拿的扇子,可戏曲小说里的反复渲染,一般人心目中早把“羽扇鹤氅”认定为诸葛亮的形象标志。其实魏晋时羽扇倒颇是流行,而且往往在军事上用以指挥军队,作为统帅足智多谋的象征。有一位叫做顾荣的将领,领军遭遇万余敌人,结果轻轻一挥,一扇退兵,这是何等的潇洒!

羽翎生风
除了常见的鹅毛外,雉尾、鹤尾、雕翎、鹰翎、孔雀翎、鹊翅等都可以用以制作羽扇。羽扇上两边羽片的排列必须对称,所以一般只能从同一禽鸟身上,取得左右两翼同一位置的翎毛来配对,制作起来颇费功夫,同样也不太环保。供图/IC

大词人苏轼更将这一戏剧化的场面移植到风流儒雅的江东周瑜身上:“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英雄美人,互相辉映。更衬着赤壁鏖战的漫天烈焰,这一把羽扇的魅力,千古风流。

责任编辑 / 徐韵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