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类的“一大步”
“阿波罗”11号登月探险
标签: 博物广知

引子:
“征服”月球的代价
冬日斜阳投下的暖意,穿过大西洋上吹来的海风,洒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台前耸立的“土星”1号火箭上,为这座庞然大物披上一身淡黄色的外衣。美国佛罗里达州东岸的卡纳维拉尔角,和往日一般平静。而在“土星”1号的顶端,距离地面百米之遥的空中,3位宇航员,正在密封的指令舱内忙碌。
突然,火灾在这狭小的舱室里发生了。救援人员蜂拥冲向发射塔顶端,却怎么也打不开舱门这时,飞行指令长的声音从监控无线电中传来,这位被困在烈焰间的宇航员,用平静的语气说道:“如果今天我们死去,请不必大惊小怪。我们正在从事的是征服月球的事业,它值得用生命去冒险”1967年1月27日下午,“阿波罗”1号上执行测试任务的3位宇航员,在火灾事故中全员牺牲。“征服月球的事业”——这梦想何其诱人,代价又何其巨大。

登月计划序列中的第一批宇航员,也是“阿波罗”1号的三位成员,踌躇满志地站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场上。几周后,他们在一场火灾事故中全部丧生。我们在为登月英雄的壮举喝彩时,也该铭记这些为探索事业捐躯的先驱烈士。
1957年的前苏联卫星“斯普特尼克”号上天,激发了人们对茫茫外层空间的憧憬,也揭开了一场太空竞赛的大幕。当乳白色的“东方”1号,伴着60年代的曙光,将前苏联的加加林上尉送进地球轨道;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则酝酿着另一个亘古未有的壮举——“我们要在这个十年结束之前,把人类送上月球。”肯尼迪总统宣布。这项雄心万丈的计划,以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来命名。
但是实现载人登月谈何容易:整个“阿波罗”计划需要30万人参与,耗资高达250亿美元;没有哪一个单位、部门或公司可以独力支撑这样的宏伟工程。这个时候,一个新的机构—— NASA(国家航空航天局)应运而生,统领了所有非军事火箭及太空计划。在与前苏联的科技竞赛中,NASA后发制人,逐渐在60年代中期赶了上来:到1966年,美国航天员已经累积了2000小时的太空飞行纪录,而此时苏联的只飞行了500个小时。
责任编辑 / 萧潇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