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中的豪迈年华
在哈尔滨上大学
标签: 哈尔滨市
科技和工业的味道
刚到哈尔滨时,天有些阴,车窗外笔直的街道、宽阔的柏油马路,似乎都在告诉人们整个城市经过了严格的规划。与上海的建筑相比,哈尔滨的高楼线条粗重,颜色也略显得深沉,无形中给人一种威严感;偶尔扬起的沙尘和干燥的空气仿佛让我回到那个热火朝天的大炼钢铁、开采油田的年代。然而,只要在这里住上一星期,就会发现,大多数日子,哈尔滨的天空都是出奇的明媚、蔚蓝,如果你来自潮湿阴霾的南方,一定会爱上这里的晴朗。

夜幕下的哈尔滨,开发区的灯火辉煌一点也不比沿海城市逊色。白天,这里也是凝聚年轻人激情与梦想的创业基地。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正门口,你可以看到这所全国工科最强院校的校训。这朵源自1920年“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的名校之花,如今已经被选为国际宇航大学(ISU)在亚洲唯一的一所常设分校。2004年,哈工大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升天,2005年承载着500多校友心血结晶的“神六”翱翔太空,那时我还是个懵懂的中学生。2007年,当我以工大学子的身份真正融入校园生活,体会更多的则是高科技的力量:从“神五”总指挥袁家军、“神六”总指挥尚志、总设计师张柏楠,到“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总指挥栾恩杰,几乎每一次中国航天的成功都倾注着工大人的心血;工大最新研制的“灵巧手”可以安装在太空智能机器人的胳膊上,这项技术正准备应用在未来的航天计划中;我国第一台长径比孔类超精密测量/校准仪器在工大的问世,填补了国家多年来的空白。
如同苦守实验室18年、终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超精密仪器科创团队一般,工大师生都有一种耐得住寂寞、拿得出业绩的苦研精神。这样一种精神力量让哈尔滨的学子真正能触摸到知识殿堂华丽的内在,未来众多的技术人才今天就在工大校园里奋斗。

哈工大的图书馆里,静得连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清晰可辨。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最终触摸到知识殿堂华丽的内在,这也是哈工大在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一马当先的原因所在。
在东北三省有“赛清华”之称的哈工大影响着哈尔滨高校的大气氛,哈工程、哈理工、东北林大,一大批工科院校占据着人们对哈尔滨高校的整体印象。不过,若是你到过哈医大、哈广电、哈商、黑大,你才会了解哈尔滨高校覆盖面之广。当然,这直接创造了同城院校间相互合作与学习的诸多机会。
责任编辑 / 童晓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