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子
杠杆身,百变头

原始钳
夹持固紧的铁螯
如果某样东西不方便用手直接拿,人们便需要借助工具—比如要从滚沸的汤锅里捞出肉块,或者从皮肤里拔出倒刺,由此诞生了各种专项工具:筷子用来夹菜,镊子可以择出倒刺而这些发明中,似乎有一样工具对夹紧最为在行——钳子。
在西方,传说钳子的发明源于螃蟹的螯肢。一千多年前,西方人用铁模仿蟹螯打造出一对能随意开合的铁螯,称其为“钳子”,如今在英语中,钳子同蟹螯仍是同一个单词“pincers”。而在中文里,钳子的叫法源自汉代的一种刑罚——钳刑,即用铁箍勒紧人的脖子、手或者腰,“钳”原为夹持之意。虽然钳子的东西方词源不同,但作用都是为了夹持、紧固。

蟹螯是钳子发明的灵感来源
近代钳
进化只为省力
尽管钳子什么都能夹,但它被发明之后,人们主要将它用于打铁,夹持烧红的铁块,以便在砧板上锤炼。直到今天,很多手工铁匠铺、金银铺里的加工钳,仍与它被发明时的造型类似,然而它用起来却很“费力”。
这种“费力”是由于两支钳柄的连接固定点离手持部位很近,使用时动力力矩小于阻力力矩,在物理学上属于“费力杠杆”,也就是用10分力,传到钳头只剩6~7分。这对于打铁正好适用,可到了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大量需要装卸的机械和零件,人们再用钳子时,则希望出5分力,能产生10分夹力,于是改进在所难免。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