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之路
标签:

南天竺的贵族
菩提达摩(?~535)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他原名菩提多罗,是南天竺香育王的第三子,禅宗的二十七至祖到该国传法,菩提多罗从他学习,很得赏识,老师就给他改名为“达摩”,意译为道法,是已通达到法的意思。我们知道,种姓是印度古代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古印度社会共有四大种姓,即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吠舍(商人、农牧民和手工业者)、首陀罗(无技艺的劳动者和奴仆),可见达摩在家乡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
菩提达摩(?~535)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他原名菩提多罗,是南天竺香育王的第三子,禅宗的二十七至祖到该国传法,菩提多罗从他学习,很得赏识,老师就给他改名为“达摩”,意译为道法,是已通达到法的意思。我们知道,种姓是印度古代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古印度社会共有四大种姓,即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吠舍(商人、农牧民和手工业者)、首陀罗(无技艺的劳动者和奴仆),可见达摩在家乡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
商船在南海的海浪间穿行。海浪把单薄的木帆船摇来晃去,水手们的情绪也随着海浪上下波动。出发已经将近三年。虽然船上的人都知道前方有一个叫震旦的国家在等待,但漫长的旅程已经使得船上的人都心浮气燥。只有一位搭船的天竺僧人却如刚出发时一般淡定,整日打座参禅,波澜不惊。
船边的海鸥多了起来,看来陆地已经不远。忽然有人看到了天际的一线黑影,那是陆地!满船的人都欢呼起来,“震旦,我们终于到震旦了……”和尚也睁开眼,看着远处的国家,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公元527年,达摩从天竺(古印度)乘船到达他们称为“震旦”的中国,那时正是中国的南北朝。100年后的公元627年秋,唐朝的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法师才悄悄离开了长安,开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而玄奘要去求的法,正是达摩和他的前辈后人共同带来中国的(这些印度佛教思想传来时就体系流派各异,百十年后更加混杂不清,越发需要玄奘和他的同志们去源头认证)。
曾经一度,“达摩”在中国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惊世骇俗的少林武功和无数传说与之相随。然而不论这些玄之又玄的神迹与高深功夫是否可靠,一千多年前,一个印度人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撒播古印度的精神食粮是个不争的事实,也为我们留下一条神奇的“达摩之路”。
责任编辑 / 李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