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
登高访菊是重阳
标签: 生活百科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初唐大才子王勃在九月的一天登上滕王阁,吟下千古文章《滕王阁序》,咏出秋日江岸的绝美景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九月,秋天渐渐落下帷幕,这是“三秋”中最后一个,于是人们赋予九月“季秋”、“穷秋”、“暮秋”、“杪秋”、“梢秋”、“晏秋”之名,来拉开秋天的告别式。

九月的秋是“凉秋”,蟋蟀在堂,鸿雁来宾,“却道天凉好个秋”;也是“残秋”,蔓草凋零,风雨凄凄,“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霜秋”,深秋渐寒,月寒霜白,“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月一过,即是寒冬,九月里,百工休憩。在筑好谷场、收藏好粮食之后,女工开始缝制冬衣,又称“寒服”,《诗经・豳风・七月》中“九月授衣”,讲的就是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在九月放下手中的活计,为过冬做着种种准备。因此九月又别称“授衣”。

江南的九月,有“黄雀雨”、“鲤鱼风”,这与九月黄雀迁徙、鲤鱼肥硕的征候有关。而九月黄河水又名“登高水”,则源于九九重阳登高远眺的风俗。农历九月九,又叫“重九”,是因为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两九相重,日月并阳,因而为“重阳”。在这一天,古人采下茱萸缝进香囊中系在臂上,纷纷相邀出游,郊外登高,正如唐代诗人王维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这个风俗,九月被人们称为“重阳”。
责任编辑 / 徐韵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