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电影的自然之旅


文章出自:博物 2007年第02期 作者: 王瑞卿 柳旭 

标签:

有毒的“腐海”、神秘的“神之丛林”、龙猫出没的村边树林……宫崎骏用电影描绘了充满狂想的自然世界。这些奇幻故事在现实中都有源头,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人与自然如何相处”这个问题既考验着电影中的人物,也引发每个观众的思考。
供图/全景
腐海功罪
娜乌西卡站在巨大的“王虫”身上,王虫蓝色的眼睛表示它们情绪平静 原来人类也可以与王虫、腐海和平共处!《风之谷》讲述了人们对腐海态度的改变,从恐惧、企图消灭它,到最终了解到它净化污染的作用。现实中,人们对待沼泽湿地的态度几乎经历了相同的过程。

腐海恩怨录

“腐海”森林里的植物高大茁壮,紫色的花球、绿色的卷枝、腾蔓缠杂着通向高高的树顶,白色的植物孢子在空气中纷纷扬扬,雪花一般飘落,奇形怪状的虫类在植物丛中或飞或停,一切宁静而奇异。

这样的美景中却隐藏着巨大的危险——人类一旦吸入植物孢子就会中毒而死,而那些体型庞大的虫族视人类为入侵者,在它们庞大的身躯、钢铁一般坚硬的外壳前,人类没有丝毫的抵抗能力。《风之谷》里描绘了一个晦暗的未来世界,人类文明势微,大陆主体被腐海覆盖,但这个生态系统中却没有人类的位置。人们对腐海怀着恐惧和憎恨,想尽种种办法消灭腐海。

现实世界中也有“腐海”。沼泽湿地曾经被描绘成潮湿、无用、散发着瘴气的地方,那里不适合人们生活,无底的泥潭还会吞没误入者的生命。人们要将沼泽消灭而后快,几十年前,贵州的草海就曾经成为一个“消灭目标”。

从前的草海绿草如茵,河叉纵横,是一片巨大的沼泽湿地,黑颈鹤在草地上仰首高歌,小鱼小虾在湖水中警惕着水鸟的踪影。如此大面积的土地怎么任其“荒芜”呢?20世纪60年代,人们排干草海的水,期望把这里改造成富饶的农田。但是事与愿违,人们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这里的泥土并不适宜种庄稼,鸟儿不再回来,人们不再能够打渔,气候也变得干旱

责任编辑 / 刘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